首页 > > 菲國要聞

首本菲語版《孫子兵法》是如何誕生的? ——專訪菲律濱華人譯者洪曉明

2023年09月27日 01:4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9月27日 01:44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被認為是軍事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菲律濱華人譯者洪曉明(Fernando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被認為是軍事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菲律濱華人譯者洪曉明(Fernando Ang Sr.)于2021年底開始將該書譯成菲律濱語,並於今年6月中旬正式出版。作為首本菲語版《孫子兵法》,它將如何幫助菲律濱讀者更好瞭解中華文化?又將在中菲加深相互理解中扮演什麼角色?洪曉明近日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左圖為7月31日,洪曉明在菲律濱馬尼拉接受專訪。右圖為8月8日在菲律濱馬尼拉拍攝的菲語版《孫子兵法》。(中新社)

  中新社記者張興龍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被認為是軍事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菲律濱華人譯者洪曉明(Fernando Ang Sr。)於2021年底開始將該書譯成菲律濱語,並於今年6月中旬正式出版。作為首本菲語版《孫子兵法》,它將如何幫助菲律濱讀者更好瞭解中華文化?又將在中菲加深相互理解中扮演什麼角色?洪曉明近日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孫子兵法》是一本中國古代兵法經典,您為何決定將其翻譯成菲律濱語?

  洪曉明:20世紀80年代,我就曾將《孫子兵法》部分章節翻譯成英語,在菲律濱《聯合日報》上連載。2021年11月,我又萌生將《孫子兵法》譯成菲律濱語的想法。當時,菲律濱國內已經有英文版《孫子兵法》。我之所以決定將其翻譯成菲語,是為了讓菲律濱人更加容易接觸,並深入瞭解這本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經典著作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

  這本書也能為日常生活帶來益處。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衝突,需要明智地抉擇:何時應該戰鬥、何時應該克制、何時應該前進、何時應該退後。在《孫子兵法》中,我們可以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有益指引。

  因此,將《孫子兵法》翻譯成菲律濱語,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更是為了讓這本經典著作的智慧,在當代菲律濱社會中發揮更大價值。

  中新社記者:《孫子兵法》的英譯書名為“戰爭的藝術”(The Art of War)。有西方學者對此質疑,認為中文裡的“法”應譯為“規則”或“規律性”,而“藝術”一譯則有誤導性,帶有一種浪漫的感覺。對於書名翻譯,您是如何處理的?

  洪曉明:在“法”的翻譯上,我面臨著兩個選擇:是採用英文版中“藝術”的譯法,還是選擇更貼合中文原文,將其譯為“戰爭策略”。在我看來,這本書所傳遞的不僅僅是用兵之道,更融匯了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舉例來說,如何在山地作戰?“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遇到水域又應如何獲取作戰優勢?“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這種智慧貫穿全書。

  此外,許多人如今已不再將這本書僅僅視為一本“兵書”,而是將其視為商業運作、管理和規劃的重要指南。這本書本身便是一件卓越的藝術作品。在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後,我最終決定採用菲語中“sining”(藝術)一詞,以最貼切地表達其內涵。

  中新社記者:在翻譯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文化差異上的挑戰?可否舉例說明?

  洪曉明:完成翻譯後,我特意邀請了來自中國、菲律濱和美國的專家進行多輪審校。審校不僅僅是對整書段落的校對,還包括對每一個小標題的微調,甚至要對個別字詞的翻譯進行調整,以確保翻譯結果的準確性。

  翻譯經典作品不僅僅要考慮語言轉換,還需要考慮目標文化特點,確保翻譯後的內容能够與當地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例如,“暑”應該翻譯成菲語中的“夏天”還是“熱”?中國的夏季通常在七、八月份,而菲律濱最熱的時期則集中在三月到五月,且沒有冷熱分明的四季之別。最終,我把“暑”字直接翻譯為菲語中的“熱”,如此更符合菲律濱人的認知習慣。

  此外,在我看到的一些《孫子兵法》的英譯文中,“藏”(hidden)被翻譯成“秘密”(secret)。儘管在某些情況下,“藏”和“秘密”有一定的語義交叠,但兩者並不等同。“藏”更強調將事物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而“秘密”則更強調保守和不公開的性質。在翻譯這一概念時,我並沒有簡單地套用英文翻譯,而是選擇將其翻譯為“nagtatago”(隱藏)。在捕捉原文的精髓的同時,我會盡可能地細究語義上的微小差別,選擇最恰當的詞語,確保經典作品的真實意義得以傳達。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向菲律濱讀者傳遞《孫子兵法》背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體系?

  洪曉明:《孫子兵法》是菲律濱讀者探索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和智慧的一個窗口。如同《論語》《孟子》,《孫子兵法》問世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混亂和戰亂時代的產物。而它們的共同點則是在混亂和戰亂中尋求秩序與和諧。《孫子兵法》向世人展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形成植根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並非憑空產生。通過閱讀本書,菲律濱讀者將更加深入地洞察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以及現代中國文明的根源,也會重新思考中華文明何以綿延數千年,又為何歷來強調秩序與和諧。在我看來,這是中菲雙方得以建立相互理解和聯系的一種重要途徑。

  中新社記者:首本菲語版《孫子兵法》面世在本地有何反響?

  洪曉明:本版《孫子兵法》在菲律濱面世,引起了一些讀者的強烈興趣。有一位當地官員一次性購買了12本,打算將它們作為禮物贈送給政界同仁。他解釋道,閱讀《孫子兵法》的人會變得更有智慧。

  在編排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也充分考慮讀者需求,在每篇中提取一句原文為引言,作為全篇精華的折射。例如,《作戰篇》中的引言是:“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形篇》的引言為“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而《地形篇》中的引言則為:“知彼知己,勝乃不殆。”這樣,即使沒有足够的時間閱讀《孫子兵法》全文,讀者只需閱讀每篇文章的引言,就能獲得其中核心思想的啟示。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孫子兵法》對當代國與國之間相處有何啟示?

  洪曉明:本書封面選用了中國的標誌性建築長城。長城原本是為防禦而建,而防禦也是一種戰爭策略。正如本書主旨一般,它教你的是如何更好保護自己。強調防禦策略也意味著倡導和平與穩定,避免衝突和戰爭,這與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和平與合作理念相契合。

  正如《謀攻篇》中所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國際關係中,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遠比採取武力方式更為明智。最好的戰鬥是不戰而勝,握手永遠比拳腳相向更重要,也更有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