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杜特地抵海牙 移交ICC拘留(2025-03-13 03:09:50)-黎拉羅薩請求參院保護 避免被引渡至國際刑院(2025-03-13 03:09:46)-政府將杜特地強行押送海牙 分析指防軍變兼削弱影響力(2025-03-13 03:09:45)-國際刑事法院是什麼? 來看看杜特地拘留中心(2025-03-13 03:08:51)-當局查獲6億元殭屍肉 被用來製作燒賣和熱狗(2025-03-13 03:08:37)-參議員黎拉羅沙發聲 準備與杜特地共患難(2025-03-13 03:08:33)-高院拒頒布臨時禁制令 駁回杜特地和盟友請願(2025-03-13 03:08:17)-選署:杜特地仍是納卯市長候選人(2025-03-13 03:07:50)-莎拉千里救父 能否為杜特地家族扳回一局?(2025-03-13 03:07:47)-軍方否認部隊出現異動(2025-03-13 03:06:35)-莎拉趕赴荷蘭「千里救父」(2025-03-13 03:06:15)-菲国新闻(2025-03-13 03:06:07)-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42)-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20)-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07)-广告(2025-03-13 00:25:08)-中国(2025-03-13 00:24:43)-国际(2025-03-13 00:20:12)-华社(2025-03-13 00:19:19)-华社(2025-03-13 00:18:57)-华社(2025-03-13 00:18:19)-华社(2025-03-13 00:17:55)-华社(2025-03-13 00:17:28)-华社(2025-03-13 00:16:43)-百草园(2025-03-13 00:16:19)-锦峰(2025-03-13 00:16:11)-海韵(2025-03-13 00:15:37)-经济(2025-03-13 00:14:51)-大众(2025-03-13 00:14:44)-小商报(2025-03-13 00:13:22)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 僑鄉傳真

侨乡晋江村民自建“博物馆”:定格侨村印象

2018年01月22日 14:22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福建晋江1月21日电 题:侨乡晋江村民自建“博物馆”:定格侨村印象

  作者 孙虹 王欣怡

  古色古香的闽南“眠床”、记载有中药配方的侨批、华侨制糖作坊的各式工具……走进福建晋江市内坑镇亭顶村村民曾群策家里,一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博物馆”静静伫立在后院,散发着浓浓的闽南侨村味道。

  连日来,慕名前来曾群策家里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虽然办在家里,但这个‘博物馆’是对外开放的,欢迎更多人尤其是华侨、年轻人来参观,对农村文化、华侨文化还有闽南文化能有更深的体会。”曾群策如是说。

  19日,穿过蜿蜒的亭顶村村道,记者来到曾群策的家中,向着后院拾阶而上,视野宽阔了起来。“博物馆”内,各种农具和手工作坊的工具,包括手动、脚踏水车,晒谷机等,还有大量关于红色革命、曾氏家谱、侨批等内容的收藏品整齐排放着。

  年近五旬的曾群策说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爱上收藏村里的老物件,也数不清到底已经收藏了多少件展品。他回忆道,“小时候,村里人都跟农具打过交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具逐渐被机械化的设备所代替,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从小就喜欢老物件,但凡有一点价值的东西,即使老了、旧了,我也会保存起来。”曾群策说,这几年,村里被扔掉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所以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蕴含侨村记忆的东西收藏整理起来,并布置成这个“亭顶红色粮仓华侨历史博物馆”。

  从厨师自学成才转型为画家,并获国际大奖的曾群策在当地小有名气,画作也远销海外。这个意义特殊的“博物馆”正是他用卖画所得建成的。“馆里也展示了一些我平时画的作品,也有通过作品跟别人交换的物品,以及家人一起在外面淘来的宝贝。”

  曾群策告诉记者,早年间居住在亭顶村的曾氏族人大多以制糖为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到后来,下南洋闯荡的亭顶曾氏族人也是靠这门手艺挣到了第一桶金。就是通过制糖这把“钥匙”,亭顶村的很多人打开了去往海外打拼创业的大门。“亭顶村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大部分是从制糖或者卖龙眼干发家,再延续到其他贸易。”

  曾群策说,由于有亲戚是“番客”,过往与家乡联系靠的是信件,久而久之信件越来越多。通过收藏侨批,他也从中了解到上一辈人的通信历史,“不少侨批记录着当年华侨的生活情况,还有一些中药‘秘方’。”

  作为革命老区,亭顶村中至今还保留着革命时期作为红色粮仓的几座古大厝。曾群策说,抗战时期有不少华侨回到故乡出钱出力,组建游击队抗击日寇。在“博物馆”里也收藏着大量革命、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

  自2017年初开始布馆整理,到“博物馆”最终建成,曾群策一有时间就来到这里,或整理布置,或细细品赏,“这几年我一直在整理村里的华侨革命史,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早已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能重新连接,完整地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华侨、了解侨村、了解那段尘封的过去。”(完)

要闻回顾
精彩图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