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杜特地抵海牙 移交ICC拘留(2025-03-13 03:09:50)-黎拉羅薩請求參院保護 避免被引渡至國際刑院(2025-03-13 03:09:46)-政府將杜特地強行押送海牙 分析指防軍變兼削弱影響力(2025-03-13 03:09:45)-國際刑事法院是什麼? 來看看杜特地拘留中心(2025-03-13 03:08:51)-當局查獲6億元殭屍肉 被用來製作燒賣和熱狗(2025-03-13 03:08:37)-參議員黎拉羅沙發聲 準備與杜特地共患難(2025-03-13 03:08:33)-高院拒頒布臨時禁制令 駁回杜特地和盟友請願(2025-03-13 03:08:17)-選署:杜特地仍是納卯市長候選人(2025-03-13 03:07:50)-莎拉千里救父 能否為杜特地家族扳回一局?(2025-03-13 03:07:47)-軍方否認部隊出現異動(2025-03-13 03:06:35)-莎拉趕赴荷蘭「千里救父」(2025-03-13 03:06:15)-菲国新闻(2025-03-13 03:06:07)-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42)-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20)-菲国新闻(2025-03-13 03:05:07)-广告(2025-03-13 00:25:08)-中国(2025-03-13 00:24:43)-国际(2025-03-13 00:20:12)-华社(2025-03-13 00:19:19)-华社(2025-03-13 00:18:57)-华社(2025-03-13 00:18:19)-华社(2025-03-13 00:17:55)-华社(2025-03-13 00:17:28)-华社(2025-03-13 00:16:43)-百草园(2025-03-13 00:16:19)-锦峰(2025-03-13 00:16:11)-海韵(2025-03-13 00:15:37)-经济(2025-03-13 00:14:51)-大众(2025-03-13 00:14:44)-小商报(2025-03-13 00:13:22)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 社會民生

武汉战“疫”记:与死神赛跑的“插管突击队”

2020年02月23日 13:59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教授为胡晓敏教授整理防护服。受访人供图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教授为胡晓敏教授整理防护服。受访人供图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插管突击队”在工作中。受访人供图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插管突击队”在工作中。受访人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武汉战“疫”记:与死神赛跑的“插管突击队”

  中新社武汉2月22日电 题:武汉战“疫”记:与死神赛跑的“插管突击队”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这是新冠肺炎治疗中特殊的团队。一旦他们出场,意味着患者病情已非常严重。“急救插管非常紧急,经常半夜、凌晨许多抢救需要插管。”中新社记者采访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两支“插管队”,听他们讲述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死神抢时间的日常。

  “快,越快越好”

  “我们的流程要求大家快速操作,用药也要能快速起效,绝大多数插管要在半分钟内完成。”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插管突击队”队长陈向东告诉记者,重症患者往往病情进展很快,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救治难度也更大。“进行气管插管必须争分夺秒,多抢回一些时间意味着病人多一分生的希望”。

  麻醉医师凌肯是陈向东团队中的一员。他在战“疫”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次抢救经历:“当时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仅有60%,意识已经消失,血压也测不出,心率呈现凶险的室性心动过速”,十万火急之下,“麻醉医生迅速给药、托面罩给氧、插管,过程中心跳一度停止,便立即做心脏复苏、给肾上腺素、做电除颤。”

  一系列紧张的操作后,这位病人情况稳定下来,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病人一只脚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生生拽回来了。救回一条命的感觉真好。”

  规范、专业是保障安全的砝码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气管插管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陈向东介绍,医生与患者距离最近时以厘米计,患者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病毒。“要是不慎病人咳出痰液,危险相当高。”

  “既要全力救治病人,也要保护好医生安全”,陈向东表示,“插管队”工作强度高、流程多,若要实现天衣无缝的操作,既需要有操作娴熟的医生、团队的默契配合,也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无论是防护设备、人员分工、流程衔接、工作排班、后勤保障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序,顺畅”,陈向东说,“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规范流程才能把团队战斗力调动起来,也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大家的安全。”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此次组成的“插管敢死队”来自5家医院的18名麻醉医生。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操作“零失误”,团队制定了“麻醉医生共识”,包括个人防护、物品准备、插管步骤等,并准备了气管插管“万用箱”,内有麻醉药品、血管活性药物、一次性的插管用具等必需物品。

  “统一操作方式,把握各个环节,质控更加严谨,病人的生命更有保障。”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插管敢死队”队长高峰说。

  医者亦凡人 最欣慰是病人好转

  “作为医生,我们最了解工作的风险,但这个时候你不上,谁上?”陈向东回忆,2月12日接到医院紧急通知后,短短20分钟,多位同事主动报名。2小时后大家便开始打包行李,女同事则纷纷剪短秀发。第二天早上,团队已战斗在一线。

  尽管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但是“插管队”无人退缩。在这次疫情“大考”中,陈向东欣喜地看到年轻人的成长。“以前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怕吃苦,这一次我发现他们精力旺盛、敢于拼搏,也非常聪明。”

  当然,最让他欣慰的还是病人有了好转。20日,经过陈向东团队插管治疗的危重症患者陈先生已经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目前情况稳定。“现在好转的病人在增多,但我们还远不能松懈。”陈向东说。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敢死队”目前已完成数十例气管插管操作。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85岁的老人,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医生在插管过程中熟练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在顺利完成气管插管的同时,保证了在整个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完)

要闻回顾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