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訪鏡山書院話修志

2021年11月07日 14:5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1年11月07日 14:56

  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共建有書院73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少書院已湮沒於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去年,泉州市復建中心城區及周邊11家書院,其中,包括位於豐澤區的鏡山書院。

  鏡山書院位於泉州市郊清源山麓賜恩岩附近,山有石如鏡,故又名鏡山。明代,泉州的書院與全國的書院一樣,經歷了一個由沉寂到復興的過程。泉州的史學家何喬遠在山下築精舍,晚年在此著書講學,自號鏡山,後人稱為鏡山書院。修復後的鏡山書院既呈現原貌古意,又有現代元素的融入。書院主體部分古色古香,設“映月讀書”“鑿壁借光”“墨池”“步步登高”“琴湖”等景點。附近多摩崖石刻,有何喬遠為宋宰相李邴居處題的“醉月岩”、“石鏡”,明顏廷矩題的“鏡亭”、“不厭”,謝修之題的“石稟”,宰相葉向高訪鏡山書院的紀事題刻等。如今,鏡山書院己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閒研學之地。

  何喬遠(1558年—1631年),字稚孝,或稱稚孝,號匪莪,晚號鏡山,是泉州著名學者、傑出的方志史學家,宅在泉州郡城東街萊巷。他自幼穎異不凡,博覽群書,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選授刑部雲南司主事,擢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升儀制司郎中。何喬遠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在其任上因妻溫氏病亡,請假回泉州治喪,從此絕意仕途,家居20多年,在醉月岩築“鏡山書院”授徒講學、著書立說,輯明朝十三代遺事成《名山藏》,又纂福建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省志《閩書》150卷,以及《武榮全集》等,頗行於世。何喬遠修志,不改其性,敢於秉筆直書,務實存真。逝世後,泉州人為紀念之,豎碑於山麓,文曰:“在筆當年推柱史”。

  何喬遠一家堪稱方志家族。其父何炯很重視地方文獻,是泉州著名學者、教育家,官止教諭,曾編纂《清源文獻》。其兄何喬遷也是個很有才華的文人,萬曆年間中解元,任建陽教諭,編纂有《潭陽文獻》。父兄的豐富學識、精深造詣,對何喬遠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他年輕時有機會接觸與搜集福建的地方史,為以後編著《閩書》奠定堅實的基礎。喬遠卒後,其子何九雲、何九說纂輯其生平詩文、奏議、書牘等,名為《何鏡山先生全集》,黃居中為此書作序。其中較知名者有《名山藏》109卷,為著名之明代私人纂修之明史,所記為明洪武至隆慶(1368年—1572年)間史事,多取材於筆記、野史舊聞,保存了不少諸史少載的史料,該書在清代曾被列入禁書;《閩書》154卷,是福建現存最早、最完整之省志;《皇明文征》74卷,則是明人詩文之彙集。三代人修志,實屬罕見。

  “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地方志的編修歷史悠久。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的史書,享有“地方百科全書”的美譽,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綜合起來可用“治資、教化、存史”六個字來概括。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方志的編修,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官員經常把修志當作“守土者之責”,認為“徵文考獻,守土者之責”。明代山西巡撫楊宗氣有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今人應該學習古人修志的嚴謹治學態度,認識到修志不僅是保存地方史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2021年10月12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