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河:感念孫中山

2021年11月18日 22:5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1年11月18日 22:54

  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是華夏五千年文化從古至今社會“人治”與“法治”的分水嶺,“君主”與“民主”的切割點。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被證實是適合華夏民族社會文化所需的政治制度。

  所不幸的是辛亥革命後,地方軍閥的割據無法展現民主制度的政令配合管制,加上清朝末年甲午戰爭後辛丑條約造成中國民生凋敝所以引發的日本人入侵,前後14年這戰亂,使得社會民生貧困及落差,社會期待公平與平等理想,在貧困社會造成的共產思想,加上國際共產馬列主義的“反資產、反階級”,更形成的社會缺乏生產動力,工、農低收入群眾不滿,形成了國共內戰,中央政府的國民黨在1949年退守到台灣,使得中國醫台灣海峽為界分治了70餘年。

  在這70餘年中,在台灣的國民黨就以中山思想勵精圖治,整治了台灣從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地方自治政策、義務教育的推展奠定了台灣的安定,在1974年蔣經國先生推展的十大工業基礎建設,成功地將台灣社會的工業發展基礎奠定,更進行了新工業及科技工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社會民權化的發展,到九零年代把台灣建設成應使人感到驕傲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及“台灣錢淹腳目”的社會美譽。不過也有人與人存在對立的狀況,使得台灣社會對大陸共產社會產生有恐懼感。由於兩岸間的差異比例極為龐大,使的台灣社會有多數人產生偏安的思維,加上受到國際勢力的誤導,台灣產生了兩種及不正常的思維,即使“台獨”與“獨台”的概念,廣泛社會民眾對於“民主制度”了解的不夠深入,後期的民權的演化造成當前台灣的危機。

  大陸的共產中國在得到政權後,所推動共產政策使得社會貧困沒落,無法跟上國際腳步。直到80年代鄧小平先生即時推動了

  “撥亂反正”政策平反了數百萬計的冤案,而後推動進化“改革開放”經濟政策,改革了社會的人文化及經濟私有化制度,是的國家經濟快速的活絡成長,更奠定了社會及國防建設,逐步地跟上國際腳步。到習近平總書記掌政時也利用了成長的效果做了許多社會、交通的各項建設,並推動了“一帶一路”的互利的“外交策”,得到國際的響應及佳譽。這一切的推動也是孫中山先生的事業計劃中的內涵。這卻引發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嫉妒及恐懼,想盡辦法想破壞中國的國家建設及民族融合。又怕受到廣泛國際社會的譴責,便想利用中國分治尚處於失和的狀態,從中去製造困擾及衝突,想借機破壞中國的建設基礎。這是目前我們華夏民族社會所要深入認識的問題,明顯的看出美國是想拿台灣做為準備犧牲的旗子來破壞中國的建設發展。

  台灣社會只要好好的經營現有的“台灣優勢”,是無需擔憂所謂大陸的“武統”,大陸方面也明確的表示願意追尋兩岸的和平發展,只要不要違背民族大義,台灣其實多年來的經濟及人文建設有不少地方就是提供大陸學習的“台灣優勢”,只要台灣方面守住這個原則,維繫兩岸的互助與互利,台灣的安定是不需要做過多的疑慮。請回憶華夏民族五千多年來有月20多個朝代,只有夏、商、秦、元、明、清六個朝代國家是統一狀態,其他多數的朝代都是呈現分治的狀態,華夏民族只有朝代的改革交替,沒有滅亡,這是東西方民主最大的不同。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及論述是適合華夏文化延續發展的依據。

  2021-11-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