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唐永泉:大美高肥山

2021年11月24日 22:2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1年11月24日 22:26

  在一個秋高氣爽,惠風和暢的日子裡,小黃帶我一起遊覽他的家鄉尚卿鄉科山村高肥山。

  高肥山,從字面上看,應該如一位白白胖胖、濃眉大眼、身材高挑、風姿綽約的少女一般的一座大山。汽車到達山腳下,小黃說,山頂上臥著的小村莊就是他的家鄉了。我仰頭一望,山頂上有一些高樓、別墅、小院,點綴在繁花綠樹當中,潔白的牆壁在秋日高陽的照耀下,顯得那麼的閃亮,村莊與綠樹、與雲彩、與藍天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似乎縹緲的海市蜃樓,令人充滿想像與遐想,煞是美麗可愛。

  汽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前進,因為彎度太大,人幾乎要被離心力甩出,我趕緊抓住扶手。眼睛向車窗外望出,兩邊是層層梯田,一丘一丘的,整整齊齊,一望無際。碧綠的茶樹,在秋風中搖曳,在秋陽下低語,散發著陣陣的“秋香”,沁人心脾,好像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秋茶香裡說豐年”。

  高肥山是巍巍五閬山主峰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一支支脈上的一座山峰,有一個山頭叫獅頭坪,似一隻雄獅橫臥在山頂上,在眈眈守護著這個小村莊,保護者村民的安寧與祥和,“金眸玉爪目懸星,群獸聞知盡駭驚”,有雄獅鎮守的地方肯定是一個寶地。

  高肥山,明、清時期屬金田鄉興二里,民國三十五年屬尚卿鄉科名保。原名叫高婆山,清光緒年間,科名的武狀元黃培松遊覽高肥山,從蓬萊鎮礤內村坐轎子進入。黃培松經過礤內時,村裡的雞犬安安靜靜,不敢隨意鳴吠,到了高肥山,村莊裡雞鳴狗吠,“雞犬相聞”,熱鬧非凡。進入村莊,極目遠眺,左右山環水繞,重巒疊嶂。左邊大尖山、小尖山,右邊接天山,左右山峰環伺,峰回水轉,山水連天,前方是蓬萊清水巖山,案山橫臥,是一個有詩情畫意的山坡村莊。黃培松讚歎:“這是一個好地方!”遂把“高婆山”雅化,改名叫高肥山,一直沿用至今。

  明朝年間,黃氏祖先來到小寨山下,看到這裡地形呈蜈蚣形狀,活靈活現,就在蜈蚣頭的穴位建“路後祖宇”。在此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代代相傳。這裡曾經出現“公孫父子秀”的輝煌,就是一家三代,公孫父子都中秀才,名聞遐邇。小寨山下有一塊巨石,巨石下有一座“聖尪公宮”,村民常來這裡朝聖,表達對麻三相公的崇敬之意。                                                           

  水是人類生產活動和萬物生長的必備條件之一。高肥山是山坡地帶,水源缺乏。祖先來到這裡,首先先找水源。他們在五閬山的另一支脈崩溪山的半山腰建設一個火燒橋水庫,水庫下方挖鑿一條人工水圳,叫崩蓬水圳。崩蓬水圳沿著半山腰的地形,“峰迴路轉”“斗折蛇行”,多次經過懸崖峭壁。在舊社會,勞動工具非常簡陋,要在石壁上開鑿一條水渠,難度可想而知。他們用鋤頭、畚箕,肩挑手提,用松樹、竹子搭建手腳架,鑿石挖土,一小段一小段開鑿完成的,是安溪縣最早開鑿的人工引水渠之一。崩蓬水圳長達八華里,彙集山澗溪流,水量達0.5立方米,水質良好,清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崩蓬水圳灌溉著高肥山和礤內400多畝田地,滋潤著無數的禾苗和莊稼,確保旱澇有收成。它是高肥山人的“母親河”,世世代代哺育著高肥山人,滋潤著高肥山的土地。高肥山的農田都在村莊的下方,也就是在崩蓬水圳的下方,確保灌溉水源的充足。“喝水不忘挖井人”,高肥山人每年都要安排村民給崩蓬水圳整理岸壁,清除雜草,清理淤泥,確保水流暢通,水質良好。這個習慣已經延續好幾百年了,成為一種好傳統。老黃說,以前,這裡的農業生產勞動很辛苦。清晨的時候,踏著晨曦的露水,種田的肥料全部要往山下挑;中午的時候,需要專門一個人送飯到田間地頭,就地吃飯,飯後繼續勞作;晚上日落前收工的時候,夕陽西下,農民的肚子已經餓的“呱呱”叫了,可是,收成的水稻或者地瓜等農產品都要往山上挑回家。真是出門要挑擔,入門也要挑擔啊。這是一種非常艱辛的勞動付出。這種勞動雖然辛苦點,但是,挑著沉甸甸的稻穀到家,一屁股放在地上,也有一種勝利的喜悅和滿足感,心頭有萬般滋味,無法言喻,這是一個農民艱苦付出後的喜悅和滿足,是其他非農業勞動者無法體驗和感受得到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這裡的大部分人都走出大山,到城市裡尋找工作,到城市安家落戶。現在的人已經不再用手提肩挑了,家家戶戶汽車通到家門口。以前的土坯瓦房,都變成一座座鋼筋水泥的小洋樓,小別墅,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有三兩座土坯瓦房成為這個村莊歷史的見證。

  老一輩高肥山人的勞動方式已經成為一種記憶,成為一種鄉愁,這是一種值得懷念的記憶,是一種值得念想的鄉愁。

  但願這種鄉愁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