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李秀恒:減少對立 控制國際通脹

2021年12月21日 23:3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1年12月21日 23:30

  世界各地通貨膨脹情況持續,正當各國都出台不同政策以穩定通脹之際,橫空出世的新變種病毒Omicron,因可能同時增加疫症傳染力並降低疫苗保護效力,中斷了各國近來開始放寬的防疫措施及對恢復正常生活的期待。而評級機構穆迪更表示,變種病毒對全球經濟增長和通脹構成風險。

  通脹原因錯綜複雜

  當前的通脹形成原因是多重、複雜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各國央行自疫情以來都採取“超級放水”,例如在美國,截至本月初,聯儲局總資產增至8.57萬億美元,與去年2月15日放水前相比,擴張了106.2%。美國金融資產大幅增值,而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亦帶動了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煤炭、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導致生產成比及終端售價水漲船高。

  其次是紓困金的發放,一方面推動需求,另一方面降低了就業意欲。同樣以美國為例,疫情之初前總統特朗普向大部分民眾發放每人1200美元紓困金、拜登上台之後又追加1400美元,加上各州都有自己的補貼政策,讓居民的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拉動需求,進一步推高物價水平;而美國前後兩屆政府都不停發放失業救助金,致使在家領取救濟與參與就業所得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導致碼頭、運輸等行業缺工嚴重,亦變相影響貨物供應。

  第三是疫情的處理未如人意。無論是東南亞、日韓、印度、歐美,都尚未完全恢復因為疫情而停擺的產能,早幾個月東南亞曾一度恢復七成左右的產能,但因為Delta病毒生產又再次受挫。相對而言疫情控制較佳的中國成為了不少商品生產的重要基地,然而中國亦須兼顧大宗商品漲價導致的成本上升,以及響應全球的減碳承諾,進行一定的限產減產、甚至停產,導致貨物供應減少,供需失衡進一步使通脹上升。

  對立無法解決問題

  針對以上幾項成因,各國都在積極尋求穩定通脹的措施。長期來講,加息是必然的手段,但即使聯儲局已經開始TAPER減少買債,亦需時8個月才能停止增加購債規模,未來至明年6月,資產負債表仍將擴張5400億美元。而在短期內,中美日印英等石油消費大國考慮協同釋放各自的部分石油戰略儲備,給油價降溫以穩定各自國內通脹趨勢。但Omicron病毒若失控,加息的腳步將會被進一步推遲,而對石油的價格控制亦會變得徒勞。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無論是針對疫症或是通脹問題,都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合作,重整全球產業鏈、共同以更科學的態度抗擊疫情,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然而,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像會議之後美方釋出的種種信號,似乎拜登政府雖然在經貿方面對華有緩和的跡象,但卻仍須應付國內在野的共和黨以其“不夠反中”作為攻擊理由,及通過價值取向拉攏全球範圍內的“民主”盟國,因此不會放鬆在政治、軍事、科技等領域的競爭。近期立陶宛建立的“台灣代表處”及美國牽頭的“民主峰會”,都是絕佳的例子。

  (作者為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