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劍客:馬尼拉華人區街名趣談

2022年01月19日 22:3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1月19日 22:32

  不少新移民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從中國移民來菲律濱的外省人(泛指福建省以外的省份),都對菲律濱華人使用上百年的傳統地名感到莫名其妙。日前在中菲人文之驛專版上,華清(吳文煥)先生的大作提到了一些傳統地名如宿務、怡朗、碧瑤,筆者也蹭蹭熱鬧,講述一些先輩們代代相傳的岷里拉華人區街名的由來。

  眾所周知,岷里拉華人區(Chinatown)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外華人聚集區之一,但華人社團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逐漸形成,在這之前,十七、十八世紀的岷里拉已經有龐大華人居住,大部分是往來中國和呂宋的客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人落地生根,跟土著結婚生下混血兒(俗稱出世仔),或者將唐山髮妻接過來定居,他們在菲律濱生下的子女被稱為“僑生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華裔,他們加入菲籍後,蛻變為華裔菲人。

  話說回來,前面提到的岷里拉就是現在的馬尼拉,岷里拉是上世紀流行的用語,譯自Manila的舊名Maynilad,而這個名稱源自May Nilad(有紅樹林)。因此,華文報至今仍然在使用岷里拉,非但不是錯誤,而且應該給予支持。

  說到岷里拉,就不得不提及王城內(Intramuros)。現在很多旅遊文章都寫成西班牙王城,其實並沒有錯,但本地華人傳統上稱為王城內,是由於Intra是內的意思,古時候的岷里拉局限在王城裏面,外面叫王城外(Extramuros),因此根據傳統和正確譯法,王城內比較準確。

  岷市華埠的範圍不大,主要由兩大區組成,岷倫洛(Binondo)和眉眉區(Baybay,即現在的仙尼龜拉示區,San Nicolas)。而這兩個區的街名,很多是取自華人日常生活或從事的行業。譬如說,現在的利未蘇惹(Divisoria),傳統上稱作中路區或中路菜市,因為整個仙尼龜拉示區的中心點是菜市口,早期華人都圍繞在這一地帶生活、經商。現在有些人莫名其妙地稱敦洛區(Tondo)為中路區,完全是錯誤的。

  仙尼龜拉示區最著名的一座橋叫眉眉橋(現在的仙彬蘭洛橋,San Fernando Bridge),baybay是菲語,意思是小溪。而仙尼龜拉示區最著名的一條街是仙下其厘(Santo Cristo),源自西班牙語“聖十字架”,因為附近的Longos教堂(現位於仙尼龜拉示街516號,廢棄後已成為華人租用的倉庫)廢井內撈起一個十字架,現供奉於王彬街王彬超市旁邊,據說屢顯神跡,被華人尊為“戈律公”。

  華埠的傳統街道還有雪文街(Jaboneros),顧名思義這裏以前是生產雪文(肥皂)的。其他街名還有銅奎巷(Hormiga)、雨傘巷(Carvajal)、水港口(Ilang-Ilang)、大橋頭(Escolta)、洲仔岸(Rosario,現易名Quintin Paredes)、後街仔(Nueva,現易名Yuchengco)、中山街(Benavidez)、巷仔溝(Fundidor)、港墘(Muelle de Binondo)、花園口(Plaza Calderon)、出世仔巷(Caballeros)等。

  這些是筆者能問到和翻查到的,沿用至今的歷史街名。其餘街道如亞順商(Asuncion)、伊拉耶(Ylaya)、王彬(Ongpin)、智彬彬(T. Pinpin)、乳那黎興地(Reina Regente)等,都是閩南話譯音得來。

  從岷市華埠街名來看,不難看出當年的各行各業中都有華人先輩的蹤跡。水港口、大橋頭、洲仔岸都是上下船的地方,以前交通不發達,岷埠的“母親河”巴石河是一條交通要道,山頂(呂宋地區別稱)的農產品多數經由內湖灣(Laguna Bay)經巴石河運到中路菜市口,再運到全國各地,雖然我們已經看不到巴石河昔日的輝煌,但中路菜市仍然是蔬菜肉類海鮮的集中和散發地點。當年華人多從事貿易和打工為生,跟主要水系相關的地點自然也就取了很“接地氣”的中文名,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前輩們的智慧,也能讓我們憶苦思甜。

  二零二二年一月十八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