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馬忠:話說春節

2022年01月27日 23:0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1月27日 23:04

  追溯春節

  再過幾天,就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它標誌著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走進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春節還有“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諸多稱謂,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指。在漢朝,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西曆,以西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通常人們稱西曆元月一日為“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府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西曆紀元,把西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趣談春聯

  “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這是一則民間謎語,謎底是“春聯”。此謎既說明瞭春聯的對稱特點,也說明瞭春聯的祝頌內容。

  多少年來人們寫春聯、貼門對,總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禱祝頌之語,但是也有與此相反內容的奇特春聯。清代浙江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名叫範文甫。他寫過兩副奇特春聯,一副貼在自家的街院大門上,曰:“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另一副貼在自己臥室的門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無獨有偶,清末湖南湘鄉有位兼開藥鋪的老中醫,也在自己的藥鋪大門上貼一副奇特的對聯,曰:“只要世間人莫生病,何愁架上藥生塵。”

  乾隆年間,安徽桐城有位鄉村理髮匠寫了副春聯貼在自家的柴門上,托物寄情,直抒胸臆:“半門茅屋棲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幾片蘿蔔度歲,菜是他,飯也是他。”聯中的他,指蘿蔔,現在應寫作“它”。

  明末清初,安徽樅陽有一位名叫陳淡然的秀才,剛直不阿,一生潦倒。有一年春節,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自己書齋上:“功名、事業、文章,今歲無望;嬉笑、悲歡、怒罵,明年再來。”此聯寓嚴肅於詼諧之內,構思奇特,潑辣大膽,曾在當地廣為傳誦。

  年畫由來

  每逢新春佳節,人們都喜歡買幾張色彩鮮明、蘊意吉祥的年畫四處張貼,以營造新年歡樂、祥和的氣氛。

  年畫,是中國民間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與春聯一樣,有著淵遠的歷史,早在漢代的《荊楚歲時記》、《風俗通義》等史書中就有記載。當時人們過年時,是用彩色油漆畫一個“百鬼畏之”的門神,用意是消災納福、扶正祛邪。這便是年畫的雛形了。到唐太宗年間,傳說宮中“鬧鬼”,李世民嚇得心神不安,手下心腹大將秦叔寶、尉遲恭自告奮勇,一個握劍、一個持叉,晝夜為李世民站崗,宮中才逐漸平息下來。時間一長,李世民覺得這二位將軍太辛苦了,就命令畫家把二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畫在宮門上,以拒百鬼於門外。後來老百姓也紛紛效仿,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傳統的年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明代的《天宮賜福》、《福祿壽禧圖》等,都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年畫多為木刻浮水印,線條清晰,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

  年畫發展到今天,更是豐富多彩,不但在藝術上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年畫的傳統,而且摒棄了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色彩,以愛國主義、勤勞致富、移風易俗、精神文明為主要內容,生動活潑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嶄新的精神風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