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春秋雨: 防疫抗疫讓我們反思什麼

2022年05月18日 23:1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5月18日 23:15

  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讓人們徹底改變了過去習以為常的諸多生活習慣。出門戴口罩和講究衛生多了,聚在一起胡吃海喝的少了,獵食野味山珍的不見了。

  新冠疫情的肆虐氾濫,直接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影響商業、旅遊、交通、餐飲、教學各行各業,而受傷害最大的是守護在醫護前沿的工作者和千千萬萬民眾。很多人因此摁下上班、上學、出行“暫停鍵”。面對如此嚴重的新冠疫情,有的人在焦慮、憋悶、煩躁中期待,有的人則提出種種詰問:新冠疫情是“天災”還是“人禍”?生態環境、物種變異與災害疫情有沒有關係?等等。

  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中有段康熙帝“閉關”情節。據說,“閉關”源自古印度,是指僧人為了專心精修佛法,有時獨居一處不與外界來往,修法期滿再出“關”。康熙帝當年把自己關起來,是不是如僧人那樣潛心研修佛法不得而知,但根據彼時大清形勢,他一定會思考如何外防匈奴侵襲,內懲貪官污吏,安撫天下百姓等事宜。換言之,世界各國政要面對當今新冠疫情,面對百姓生死安危、民生福祉,是不是也如康熙帝“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呢?再退一步說,佛家弟子為了提高佛性,主動“閉關”研修佛法,其令人欽佩的方式與精神,于今天我們面對新冠疫情,是不是也有借鑒意義呢?

  我們的工作生活被新冠疫情所干擾,與其說是“被逼無奈”,不如說是我們重新審視、深刻反思、警醒自問的最佳時機。不妨問一問,近些年哪些國家在生物研究中生產了意圖險惡的病毒細菌,其研發的病毒細菌用在了哪裡?人類哪些行為損害了生態環境,危害了物種生存,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人們過去某些生活觀念、方式,是不是存在危害生態環境和人身健康安全的陋風惡習,是不是需要徹底摒棄?“慎思之”有助于“明辨之、篤行之”。暫時居家網上辦公、學習,暫時不聚會、不聚餐,暫時失去“自由”,也許更有助于我們反思曾經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梳理一下時而焦躁、時而消弭、時而狂放的心情。

  中國人一貫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修煉靈魂心性。修身是根本,是一輩子的事。為官要修身,為民也當修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保持心靈純潔乾淨,不被污染,就須常擦拭、勤修煉。現代文明社會時期突發的每一次瘟疫,都是對人類文明的拷問,是對陋風惡習的抨擊,也是對“人性”的鞭笞。

  毫無疑問,政府是防控第一責任人,疫情防控成敗關鍵在政府。但民眾同樣是責任者、踐行者。沒有同舟共濟、萬眾一心,防控無異于“畫餅充飢”。就像某些西方國家,疫情何以無休止的推波助瀾?民眾何以不買政府的賬?是國力問題、資金問題嗎?問題恐怕是出在所謂的“民主”“自由”上吧。

  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的拷問包括很多方面。這裡我們只說與人們日常生活關聯最直接的那張“嘴”,即“吃喝”問題。人從出生伊始,一天都離不開吃喝。貧窮時粗糧淡菜,不免讓人心酸;但富裕了山珍野味,能吃的毫不顧忌都吃,是不是讓人驚悚膽寒。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餐桌豐盛無疑體現了生活富裕,但不能忽視的是餐桌衛生、飲食安全。什麼都想吃,不等于什麼都能吃;什麼都能吃,但人不能什麼都吃。一旦吃喝沒有了節制,沒了敬畏,與貪婪為伍,與文明為敵,就會吃掉文明,吃出疾病,吃出災難。

  新冠疫情終會找到消解鑰匙,得到控制,人們也會重回往日談笑風生、悠閒自得、賞花觀景那種日子。然而,今天的磨難、教訓、傷痛,決不能扔到腦後,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們的生活幸福不只來自豐衣足食,還來自知足、知止,來自尊重自然、呵護自然、敬畏自然。只有與珍稀野生物種形成“命運共同體”,人們才能享受屬於自己的淨美安全環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