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馬忠:端午節的標配

2022年06月02日 23:0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6月02日 23:07

  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中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傳說,如起源於祭祀伍子胥、孝女曹娥等,在北方還有起源於祭祀介之推的說法。

  古往今來,無論文人典籍,還是民間傳聞,都以端午節源於屈原一說傳佈最廣,流傳最久,影響最大。此說在東漢即已流行。愛國詩人屈原在楚國被秦國打敗的當年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傳說屈原投江後,楚人哀亟,恐被魚食之,於是集眾划舟尋覓屍體,並投米粽於江中以祭之。久之,便形成端午節包粽子追念屈原的習俗。

  五月五,過端午。按夏曆地支時序推算,“五月”是“午月”,“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但因應不同時代、地域、人群以及特定的社會語境,尤其是節慶的主要儀式活動,端午節又有著眾多別名,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名稱最多的一個,諸如五月節、端五節、菖節、蒲節、龍舟節、粽子節、天中節、地臘節、詩人節、女兒節等等。

  從根本上說,端午節是人們對自然時令轉換的理解而生的一個節日。在更多的地方,它是人們面對即將來到的炎熱夏天舉行的一種群體性的“過關禮”。古籍中載:“日葉正陽,時當中午”。《荊楚歲時記》有言:“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因此,端午節又形成了一系列除瘟避毒、祛邪的節俗。艾蒿、菖蒲、桃枝、硃砂、雄黃、五彩線等都是端午節常見的節日用品與物飾。

  關於端午民間習俗的記載,在漢以後的歷代文獻中屢見不鮮。如《後漢書•禮儀志》:“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為門戶之飾,已止惡氣。”漢應劭《風俗通》:“午日(指端午)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艾草人),懸門上以禳毒氣。”《歲時廣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民間多畫張天師,寫‘天師符’貼於門上……”。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云:“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如果要追蹤端午習俗原始形態,並從理論上加以詮釋的話,必然歸結到上古時期人類的“圖騰”禁忌。史前人類由於自身能力極其弱小,對大自然中的自然力,如雷電、洪水、大火、猛獸、疾病,以及由此派生出的鬼怪、精靈等均難以抵抗,出於畏懼心理和求生的本能,自然產生出一種趨吉避凶的需求,進而發展成為一種預防和禳解的措施。人類通過占卜以測吉凶,使用巫術達到禳解的目的。在歷史的延續發展過程中,不斷製造出許多“破解”的辦法,端午節中的許多民間習俗,便是在這種狀況下產生的。

  隨著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提高和普及,那些早期人類根本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在現代社會中已逐步找到了科學的答案和解決辦法。所以現代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中,那些帶有巫文化性質、迷信色彩的行為,漸漸淡化、消失,只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並成為端午節的標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