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鍾藝:漫話中國歇後語 ——學習筆記(上)

2022年10月31日 22:0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0月31日 22:02

  歇後語,是中華民族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歷久不衰,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

  歇後語,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結合十分自然。例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孤掌難鳴。”“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據中國的學者們考察,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庖代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奏時期就已出現了。例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歇後語,又曾被稱謂“藏詞”,“俏皮話”,“譬喻語”,“譬解語”等等。實質上,它們的實際內容是不盡相同的。

  “藏詞”是成句,一般由幾個詞構成,說者把本要說的詞隱藏起來,而用成句中別的詞來代替,從而達到用語風趣、生動之妙。“藏詞”有兩種情況:一是“藏頭”;二是“藏尾”。“藏頭”又叫“藏頭語”;“藏尾”又以叫“縮腳語”。“藏頭語”是把成句中前部分的詞隱藏起來,用後部分詞代替構成。例如:《論語•為政》篇中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魯迅先生在《華蓋集•導師》篇中,用“而立”代“三十”:“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可掬了,圓穩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藏尾”是把成句中的後部分隱藏起來,用前部分的詞代替構成,隱藏起來的部分恰是表義的所在。例如:《晉書》中有“惵惵周余,竟沉淪於塗炭。”的語句。其中的“周余”是《詩經•大雅》中成句“周余黎民”的藏尾。

  再舉一個淺白易懂的例子:明•馮夢龍編撰的《古今慨譚•巧言》中有個故事:一士人家貧,與友上壽,無從得酒,乃持水一瓶稱觴曰:“君子之交淡如”;友應聲道:“醉翁之意不在”。這兩個人的對話都說了“縮腳語”。“君子之交淡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藏尾,原語出自《莊子•山本》。“醉翁之意不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藏尾,原語出自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至明、清以後,歇後語更廣泛地出現在口語和書面語裏了。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藏頭語”和“縮腳語”已很少被人知曉,失去了生命力,成為歷史現象了。

  至於,“俏皮話”之說,歇後語確具有俏皮、幽默、含蓄、風趣等特點,可謂“十分貼切”。

  歇後語與諺語根本的區別是內容不用。諺語是生活鬥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歇後語僅僅是一種具有通俗、詼諧、風趣特點的現代語。在形式上,歇後語是由前比喻、後解釋兩部分構成,而諺語有的雖也有兩部分或更多部分,但其間沒有比喻和解釋的關係。前者:如:“戴著斗笠親嘴——差著一個帽子。”後者,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又如:“浪子功能表回頭金不換”、“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是諺語,“浪子回頭金不換”是歇後語。

  中國的學者把歇後語分為四大類:“諧音類”、“喻事類”、“喻物類”和“故事類”。

  “諧音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綽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看到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更饒有興味。譬如:一二三五六——沒四(事),二三四五——缺衣(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忘八(烏龜),六七八九——沒食(十),二兩棉花四張弓——細談(彈),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時)人,下雨天不打傘——吝嗇(淋濕),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井裏丟石頭——不懂(噗咚),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情(晴)卻無情(晴),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灶神上貼門神——話(畫)中有話(畫),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量),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高山滾鼓——不通不通(噗咚噗咚)。(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