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朱小平:黃埔古韻傳新聲

2022年11月03日 10:3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1月03日 10:33

  著名文史學者、散文家,《海內與海外》主編

  “俎豆”這個詞很古老,去黃埔羅峰山麓的玉岩書院,正門兩側楹聯即書“琴書世澤,俎梪名山”,“梪”是異體字。“俎”和“豆”,是古祭祀宴饗盛肉類等的兩種禮器,一般用於諸侯覲見天子之禮。孔子云:“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論語·衛靈公》)後來延伸為奉祀之意。俎為形體字,左邊為半塊肉,右邊為祭祀隆起之土堆,後延伸為几案。豆,古人考是一種竹編禮器,與《詩經》中的“籩豆”,在古文中皆可作為指代祭祀詞。過去祠廟楹聯、祭文中多出現“俎豆千秋”“俎豆馨香”之類,可見“俎豆”已成為祭祀的專用詞彙。玉岩書院的楹聯“俎梪(豆)名山”,很準確。寫聯者似乎是今人,說明很懂得祠祀用語。

  說到玉岩書院,原稱蘿峰寺,始建於南宋,已逾八百年。這是南宋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的鐘玉岩,致仕還鄉後擴建“蘿坑精舍”作為講學處,由此鄉里讀書之風漸盛。鍾玉岩逝後,其子鍾仕紳為紀念父親德行,塑像於正殿供後人祭拜,同時將蘿坑精舍更名為“玉岩書院”,以賡續讀書家風,惠澤鄉梓。

  我拜觀了正殿裏的鍾玉岩塑像,這其實就是家祠,供奉先人以“慎終追遠”,按舊時規矩,逢年節生辰忌日,是要合族行禮如儀的。聽介紹,為延續文脈,鍾氏族人逢農曆五月廿日,都會聚集在玉岩書院舉行祭祖儀式,稱之為“玉岩誕”。學生們會高唱《玉岩公誕歌》,與此同時還舉辦文會,互相交流讀書體會,而且周邊數十個村的村民也會來書院參加祭祀活動,真是俎豆馨香,繚繞書聲,不負“琴書世澤”的寓意!

  所謂馨香,決非虛語。當年鍾玉岩迤邐回鄉,途經大庾嶺,見嶺上白梅絢爛,香氣上衣,竟流連數日賞梅。借宿的農家主人見他愛梅如痴,掘苗百株相贈。歸里後,他按農人所授栽法種於蘿峰,至今已蔓延為十里梅林,盛開爛漫如雪海,“蘿崗香雪”也成為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郭沫若曾至此題詩:“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說香。十里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惜我數次來廣州,從未領略香雪勝景,只見到玉岩書院催詩台前的千年古荔枝樹,繁茂參天,虬干蔽日。催詩台前不見雪,但玉岩書院的墨香縷縷,書聲琅琅,那感覺拂面而來。

  族譜與宗祠

  除了玉岩書院,黃埔的人文勝跡甚多,古蹟存有10類700餘處,列入保護名錄的古樹達5200餘棵,古村、古屋、古廟、古塔、古道、古巷、古井、古巷、古橋、古碼頭……觸目可見。尤其是先民輾轉遷徙落地形成村落後營建的宗祠,幾乎每村必有,甚至一個村落不止一座宗祠,還有由宗祠分出來的公祠(即大宗族下的支派),星羅棋佈,點綴着古村落的阡陌街巷,成為數百年乃至千年生生不息的民間精神道場,傳遞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形成了黃埔特有的古遺存符號。

  我驚訝於此地的宗祠之多,相較於北方,是很難見到如此之多基本保存完好的宗祠的。以北京為例,除了個別清代王府里有祠廟保存下來,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清代只有皇家有太廟、玉牒,一般旗人只有旗籍,所謂“家譜”只記祖宗姓名和代際關係,祭祀時才懸於屋內西牆,無宗祠。貴族雖有家祠,也類似於鍾玉岩家祠,不像南方百姓這般重視。去改建後的古村落幸福里時見到的文炳陸公祠,則應是大宗族分出的支脈小宗祠堂,“文炳”是不是支脈的堂號?但規模確稍小,但一樣有完整的譜系。

  雨色中參觀蓮塘古村,古榕參天,小橋荷塘,入時四陳公祠,見族譜陳氏是唐代由江西遷徙至此,輩分中有“世”字輩,同行作家陳世旭恰為江西人,疑為同宗。但蔣子龍、陸春祥兩位以為時四陳公“世”字輩竟為千年前,相距太久遠,極不可能。但由此可見譜系的完整包括姓氏源流是可供人考據的。

  家譜與宗祠是密不可分的,據考證,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發現有家譜。家譜不僅是“奠世系,辨昭穆”,“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也是一個重要目的。據說從宋朝才開始出現平民家譜,以前皆是皇裔貴族的專利。明清大興祠堂,家譜應運而生,竟產生修譜的“譜師”行業,至今仍存於浙閩贛等地。譜師極受尊重,因為不僅要撿木活字,還要排版、印刷、寫文章,確認家族每代人的名稱,必要時還要“考證”出先祖顯赫者的出處,尤其閩粵客家小姓,不乏由譜師“上溯”至東漢、永嘉等年代貴族後裔的現象。所以一般宗族三十年一修族譜,譜師要由族長親自請至宗祠內居住工作,這是很隆重的待遇。族譜修成,視財力印成分至各房,要在宗祠舉行盛大儀式。在祭祀時節,族譜也要肅穆供奉於案。不知此地的宗祠修譜是不是如此程序?我看時四陳公祠的族譜是很平和的,並不見貴族源流。所謂“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相應的宗祠也如是,宗祠也分民間、地方州縣、國家社稷三個等級,黃埔的南海神廟則堪稱國家設立的祭祀祠廟。

  南海神廟

  風清天朗之日,來到南海神廟,這是隋朝所建國家神廟,也可稱國家祠廟,南海神廟歷史上即稱“南海祠”“南海神祠”。祠改廟,規格頂級,皇帝、孔子的家祠皆稱廟。以清代為例,國家建祠廟,有太廟供奉列祖列宗,建天、日、地、月、先農五壇,及社稷、先蠶等祠壇,五嶽、四鎮、四瀆、四海祠廟,還有歷代帝王廟、孔廟、關帝廟、城隍廟、賢良祠等。特別是歷代帝王的祠廟,體現所謂“中華統緒,不絕如線”,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堅決宣稱滿人是中華民族支脈,延續中華大一統,不可分割。包括個人祠,如文天祥、袁崇煥、于謙、楊繼盛等仁人祠。地方官府也會設城隍、賢人祠等,如我曾至湖南望城,當地有三賢祠,供奉屈原、賈誼、杜甫,廣東惠州供奉蘇軾、陶潛、葛洪,以崇尚賢良,標榜正氣。及至每個縣治皆有賢祠,人數則有三賢、四賢、六賢、八賢等。賢人祠也不是隨便建的,比如清末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來台灣,接受當地官員請求為鄭成功追諡、建專祠、入祀典,也必須上疏朝廷批准,繼而建“延平郡王祠”。賢祠入祀者也會增加,如揚州三賢祠原供奉歐陽修、蘇軾、王士禎,因伊秉綬出任知府,以“廉史善政”受當地人士敬重,故其逝後增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入祀祠者如發現劣跡也會撤出,如乾隆年間大臣于敏中即被從賢良祠中撤出牌位。而靠淫威如大奸魏忠賢生前於各地所建生祠,倒台後則被紛紛拆毀。

南海神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制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海神廟。
南海神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制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海神廟。

  當然,最多的則是遍佈城鄉的家族宗祠,但國家祠廟從建築結構的氣勢上是民間宗祠所不可比擬的。南海是東南西北四大海神祠僅存者,與五嶽、四鎮、四瀆等並列,不僅是祈福禳災,更是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禮制。“四海祭祀”周朝即見記載,在都城設祠遙祭。秦漢沿襲,逢皇家內務、戰事、災害、冊封等,皆行盛儀祭祀四海和五嶽、四鎮、四瀆,但典禮仍在都城之郊。到了隋朝才正式於“近海立祠”,逢祭日由皇帝派遣重臣臨祭,歷朝不斷加封,至清代已逾千年。南海神廟約三萬平方米的地域,依次有牌坊、頭門、儀門、廊廡、禮亭、碑亭、正殿、後殿等,氣勢恢宏,令人讚嘆。尤其珍貴的是歷代碑刻,這是南海神廟的歷史記錄,也是歷朝祭祀制度的文獻。

  其中不乏名人的碑文詩刻,如韓愈、蘇東坡、楊萬里、湯顯祖、屈大均等,故有“南方碑林”之譽。尤其蘇東坡至此寫浴日詩,廟側山岡有看海亭,因蘇詩而改稱“浴日亭”。後人疊次唱和,致使“波羅浴日”名傳嶺南。亭上眺海,波光雲影之下,想起牌坊上的“海不揚波”大字和大殿裏康熙書匾“萬里波澄”,真是可見古人佑護四海昇平、出海平安的心境。憑弔明清碼頭遺蹟,草木萋萋,石路斑駁,想見當年檣櫓雲集,帆影層疊,這足證南海神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

  我對廟內的那三棵古木棉樹很感興趣,清人屈大均不僅是詩人,更是有名的研究嶺南歷史掌故的專家,他有詩詠廟內木棉盛開時是“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在《廣東新語》中又描述“排空攫拏,勢如奮龍……望之如億萬華燈,燒空盡赤”,“是花盛發,觀者至數千”!廟內原有古印度波羅國貢使拜謁南海神所種波羅樹兩棵,而後百姓將神廟稱為“波羅廟”。當年外國貨船進扶胥港,水手們會進廟祭祀海神,在波羅樹下敬酒祈求平安。但日寇侵華時佔據神廟,竟將樹毀而燒炭,現在的樹是上世紀80年代補種的。南海神誕日尊為“波羅誕”,從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附近各鄉民眾舉行“萬慶同歡”為南海神祝壽,案抬神像,旗傘護衛,鼓樂獅舞,盛裝巡遊,擁入廟中祭祀。結束後返回各鄉,自設祭壇,父老童稚拜迎。這種“四鄉會景”的祭祀,肯定要比宗祠祭祖隆重多了,由此可見南海神祭祀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為令人驚奇的是,據說每逢“波羅誕”時,三棵木棉兩為紅花,一為黃花,紅花先放,黃花殿後,交相映照,絢爛奪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