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國鵬: 福建名菜「佛跳牆」的傳說

2022年11月03日 23:4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1月03日 23:49

  提起中華八大菜系中的“閩菜”,就不能不提及“佛跳牆”,無需質疑,“佛跳牆”作為閩菜的代表首當其中。

  其實,在福建,閩菜並非一地的口味佳餚而“一統八閩大地”,而是以地域或方言“百花爭艷”的,形成如“閩東菜”、“莆仙菜”、“閩南菜”、“閩西菜”(客家菜)、“閩北菜”等。

  而“佛跳牆”則是“閩東菜”的頭牌美味佳餚代表菜。

  其實,“佛跳牆”與吃齋念佛的佛家並無關聯,但為何會取名“佛跳牆”呢?

  我們先看看“佛跳牆”的主要食材與製作方法。

  大眾的認知,“佛跳牆”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食材,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炆火煨制而成。當然,傳統正宗的“佛跳牆”或許還有其它不為人知的食材配料,經過數小時火候秘製而成。

  由此可見,“佛跳牆”其實是一道葷菜。

  關於“佛跳牆”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多個版本出現。

  當然,一道名菜,賦予更多的神奇傳說,或許能增添其神秘色彩。但,既然是傳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邏輯規律,就可以稱得上傳說。

  據傳,清道光年間,有一個乞丐,農曆大年三十那晚,他拿著大碗到朱門府邸乞討,富裕人家將殘羹剩菜給了乞討人。不一會兒功夫,乞丐已經討得到許多人家吃剩的山珍海味。於是,在天寒地凍的夜晚,乞丐來到了一個僻靜處,在乞討的佳餚中挑選上乘的佳品,放入一口破舊的瓦罐,架火炆熱。

  不遠處有座佛寺,看更的小和尚聞到一股怪味飄來,心生好奇,這麼三更半夜的,哪來的怪味?把持不住好奇心的小和尚為了不驚動老和尚,不敢開大門走出去,而是悄悄地從寺院矮牆翻牆而出,順著依稀的光線尋味而去。當小和尚目睹有人正在炆煮葷食大快朵頤時,口中念叨: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正在品嚐美食的乞丐此時發現一個小和尚站在身旁,覺得好奇,心想:難道是我煮的美味佳餚飄香而吸引了遠方的小和尚?

  大年過後,乞丐不想再以乞討為生,而是四處吹噓自己得到高人指點,可以烹飪一道好菜。

  正月十五這天,福州錢莊老闆欲設家宴招待官員,正四處尋找大廚師,有人推薦那名乞丐。但乞丐卻說,自己只會做一道秘傳美味佳餚。於是,錢莊老闆除了請乞丐外,還到餐館請了幾名大廚掌勺。

  宴客當晚,當官員步入宴客廳時,被一股飄出的佳餚葷香所吸引,詢問主人家:這是何味?主人連忙奔赴廚房,問正在忙活的乞丐這道菜名?乞丐一時無語,竟不知該稱什麼菜名。但靈機一轉,稱:這道菜名為“佛跳牆”。

  “佛跳牆”菜名在民間不徑而走。

  清同治四年(1865年),福州安民巷的陳老闆、北門的張老闆與在衙門的紹興師爺合股創辦了一家名為“三友齋”的菜館。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衙門當差的紹興師爺退休回浙江老家,將“三友齋”的股份退掉,經人介紹,小有名氣的大廚鄭春發接手紹興師爺的股權。到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鄭春發獨資盤下了“三友齋”菜館,並改名為“聚春茶園”。

  次年某日,福州官員欲在“聚春茶園”設宴招待福建布政史周蓮,鄭春發老闆知道周蓮是個美食家,不敢怠慢,並想精心製作獨特的佳餚,以博得官員的歡心。鄭春發想到了民間流傳的“佛跳牆”炆煮方法。於是,採購好上乘的食材,便開始炆火煨制。等到放酒料時,發現做菜料酒已用完,看到倉庫裡只剩下紹興酒,隨手拿起紹興酒當成福州料酒使用。不想,放了紹興酒的“佛跳牆”香醇四溢,飄香滿屋,正好步入宴客廳的周蓮大叫:佳餚佳餚!

  周蓮品嚐鄭春發親手掌勺的“佛跳牆”等佳餚後,讚不絕口,並提議將店名改成“聚春園”。

  聚春園因“佛跳牆”名菜而名聲大噪。

  某日,一群文人墨客聞名而來聚餐。鄭春發老闆說,誰能將“佛跳牆”這道名菜作成一首詩,便可免單。於是,一位文人揮毫寫道:從此,“佛跳牆”成了聚春園菜館的頭牌名菜,這幅對聯也成為“鎮店之寶”,吸引八方食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