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林鴻東: 風獅爺的起源(一)

2022年11月15日 00:1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1月15日 00:15

  關於風獅爺,百度百科解釋為:“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福建省的一種地方民間風俗。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形象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寄托了中國民間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此解釋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說法,曾經且一直影響著對風獅爺感興趣的研究者,然而,在一番仔細推敲之後,我發現這種貌似經典的解釋其實是極其不嚴謹的。從解釋中的“建物”這個詞來看,這種解釋顯然不是來自大陸。作為長期研究閩南文化的閩南人,我想,我有必要根據多年的田野調查成果提出大陸版的風獅爺解釋。這裡,針對前述的百度百科解釋進行理性的探討:

  首先,風獅爺是石獅爺、石獅公?是的,風獅爺是石獅公、石獅公,但石獅公卻不一定是風獅爺。解釋中認為“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其實,準確的表述法應該是:風獅爺,又稱風獅,屬於閩南石獅爺、石獅公的一種,其以鎮風煞為主要功能,以直立狀為主要特徵,主要分佈在金門地區。石獅公的定義就開闊得多。石獅公是泛閩南文化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石獅造型的厭勝物民俗。鑒於風獅爺之風格較普通的石獅公有其獨特的一面,有時,也可以視為一種與石獅公並列的厭勝物。

  其次,屋頂上的獅公可以稱為風獅爺?屋頂上的獅公,一般造型較小,石質的稱為石獅公,陶質的稱為陶獅公,如果獅背上竟有一位武將,那就是瓦將軍了。這種屋頂上的獅公,我在廈漳泉都有見過,其功能與一般厭勝物無異,並非針對風煞。瓦將軍,又稱武將騎獅,大多是陶制,也有泥塑與石雕。騎獅之武將,有稱是蚩尤,有稱是黃飛虎。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連橫把獅子看成馬了,他認為,這騎馬彎弓的土偶將軍,是蚩尤。騎獅將軍究竟是誰,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但“將軍”與“獅公”無疑都是閩南的“厭勝物”,如泉州便有著濃厚的“將軍”與“獅公”的崇拜。將軍與獅公的組合,符合閩南厭勝術中一向的法力疊加法。我在采風的過程中,不時可見屋頂上的瓦將軍。只是很多瓦將軍的將軍被破壞了,只剩下張著巨口的獅像。

  再者,風獅爺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前述,風獅爺是石獅公的一種,石獅公與守門石獅皆為獅文化分支,簡單地認為風獅爺是由守門石獅演變而來,明顯缺乏足夠的依據。根據本人采風中的觀察得悉,風獅爺起源最大的可能是:獅面石敢當的民俗演化。石敢當與石獅公本來都是獨立的厭勝物。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有獸面崇拜,這獸面是獸的簡化,是獸的代表,是獸的符號。獸面與獸,兩者實為一物。同理,虎面代表著虎,獅面代表著獅。為加強石敢當的法力,有一些石敢當被被製作成虎面(虎頭)或獅面(獅頭)石敢當,這實質就是法力的疊加。虎面石敢當較為古老,隨著獅文化的興起,獅面石敢當亦漸漸流行。明代《魯班經》裡的石敢當便是獅面石敢當造型。閩南也有虎面石敢當,泉州便發現過虎獅雙面石敢當。後來,在匠人的藝術加工下,獅面石敢當慢慢變得生動、高大、神聖起來,最終出現了獅形石敢當,於是,風獅爺便誕生了。

  故關於風獅爺,我的解釋是:“風獅爺又稱風獅,屬於閩南石獅公(石獅爺)的一種,是福建省極富特色的厭勝物民俗之一,主要分佈在以金門為主的閩南沿海地區,其主要功能是鎮風煞。其造型由福建獅面石敢當一步步演變而來。”(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