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林鴻東: 風獅爺的起源(四)

2022年11月17日 23:4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1月17日 23:46

  在中國內地或朝鮮,有些地方將太極圖繪在廟前或民居牆上,也可能與石敢當之含義有關。”鳥居龍藏筆下的中國西南“虎頭石敢當”、“劍虎獸牌”、“繪有太極圖的虎頭獸牌”與今天我所研究的閩南“獅頭石敢當”、“劍獅獸牌”、“繪有太極圖的獅頭獸牌”是何其的相似。閩南同樣有虎面(含劍虎)文化的遺存。鳥居龍藏所提出的刻字石敢當為與虎、太極圖有關的石敢當的變體的“變體說”,對我有啟發作用,但我不太認同。我個人認為,石敢當的來源應該是極為古老的石頭崇拜,無論是刻字石敢當還是畫圖石敢當,都是石敢當文化的分支。只是後來刻字石敢當因製作更為簡單,流傳得更為開闊久遠而已。

  四、從獅面石敢當到風獅爺

  最近在研究獅咬劍,同時也在研究石敢當。就這麼巧,這兩類風物都是三個字,也都是厭勝物。獅咬劍,台灣人叫劍獅,也可以說是咬劍獅。受獅咬劍啟發,幾天前,我忽然想到石敢當這名字,會不會也是倒置語法,其實就是“敢當石”。當就是擋,“敢當石”就是敢擋石。我們知道,人們也喜歡把門口的石墩或石鼓俗稱為門當,這門當的“噹”,同樣是指“擋”。門當就是門當石,與石敢當一樣,都有避邪鎮煞的功能。套用獅咬劍與劍獅的說法,石敢當也可以稱為當石,而門當石很可能只是當石中的一種。如果這樣理解,石敢當就可以解釋為“擋煞的石頭”。語序倒置,是閩人的習慣,如公雞叫雞公,客人叫人客,補菜叫菜補,諸如此類。故獅咬劍與石敢當,應該是同一文明的產物。兩者之間的淵源極深。獅咬劍(獸王)與石敢當的結合,時時可見。兩者之間的整合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這幾年,我在《鷺客社》發起了一場“尋找劍獅——被遺忘的閩南之徽“人文活動。除了自己不斷尋找之外,不少文友與讀者亦加入進來,形成了小有規模的“尋獅”愛好者群體,至少也有二十多位了吧。泉州泉港的鄉村建築設計師王茂光便是其中熱心的一位。有一天,小王又給我發來了與新發現的劍獅有關的圖片與視頻。此尊新發現的劍獅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鳳安村萬安宮門口。其造型與之前發現的劍獅(獅面)石敢當劍獅不一樣,它不只是獅面,還帶著立式的獅身。對了,它與金門風獅爺極其相似,完全可以視為大陸版的風獅爺。這是迄今為止,閩南可以找到的最像金門風獅爺的“大陸風獅爺”。之前,我在系列文章中多次指出,獅面無論是含劍還是不含劍,都可謂是閩南版的吞口,而獅面石敢當,或為金門風獅爺的前身。遺憾的是,雖然找到了大量類似金門風獅爺的獅面石敢當,兩者之間卻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泉港發現的此尊獅身石敢當,由於與金門風獅爺幾乎無異,成為了“閩南風獅爺”民俗存在的重要證據,同時,也為金門風獅爺大陸起源說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據以前諸多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果:金門風獅爺是從獅面石敢當演化而來。依據是,我在采風的過程中及讀者提供的線索中找到了大量介乎於兩者之間的獅面(獅身)厭勝物,且明顯有逐步演化的痕跡。其演化邏輯是這樣:閩南地區普遍存在著石敢當與石獅公兩種石質厭勝物。普通的石敢當大多體形小巧。稍為大點的石敢當則往往與獅面(獅頭、獅首,或有銜劍)進行法力疊加,產生了獅面石敢當。這獅面石敢當受到石獅公的影響,慢慢與石獅公的形象融合,又演化出站立式的獅形石敢當。這便是金門風獅爺的起源。(全文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