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胡濟衛:新桃舊符話門神

2023年01月05日 00:3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1月05日 00:39

  老家豫南正陽過春節並不叫過春節,而叫過年。在中國,過年(春節)的習俗南北有別,東西各異,唯一相同的是家家戶戶都要貼上象徵喜慶的門神,也叫春聯,俗稱門對子。門神,源於中國古代的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木作驅邪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桃符。宋代文人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中國最早的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學者汝南郡人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就有過記載: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萘、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正月一日 “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發展到後來,人們又在門神兩邊配上春聯,內容大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民樂業等,以示喜慶。 

  春聯始於五代。據考證,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當為後蜀主孟昶於公元964年所撰。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昶命學士(辛寅遜)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桃木板,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幼年時期,家鄉流傳著一首婦孺皆知的民謠:“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沒處跑。”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真實地道出了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和貼春聯的用意所在。兒時印象最為深刻的門神就是鍾馗、秦瓊、敬德、關公、張飛等,大都是朱仙鎮木板水印,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構圖飽滿,色彩艷麗,印製精美。也有老家正陽陡溝鎮的“德勝祥”木板年畫。“德勝祥”製作的年畫雖然沒有朱仙鎮的名氣大,但它所使用的顏料是加入了淮河岸邊的五色土精心配製而成的,遇紙即干,絕不滲透模糊,套色後可以呈現十餘種鮮艷亮麗的色彩,渾然天成,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文革期間,木板門神年畫作為“四舊”被政府明令禁止,但作為中國人春節的象徵,從來也沒有被真正禁止過。年畫製作藝人們利用農閒的時候在家裡偷偷印製,進入臘月,便肩挑背馱,走村串戶沿途叫賣,才使這一民間藝術和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延續至今。朱仙鎮木板年畫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家正陽陡溝鎮“德勝祥”木板年畫,也引起了有關民俗和非遺專家的重視,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得到應有的傳承和保護,讓國人的年味變得更釅更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