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鍾藝:「朱門酒肉臭」之我見

2023年01月16日 23:2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1月16日 23:24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至今仍常被引用。

  它出自杜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於公元755年殘冬。當時,杜甫寄居長安十年,才謀得一個看守兵甲器仗的八品小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官職雖小,總比失業好,杜甫決定接受這個職務。於是,他離開長安,先到奉先縣探視家眷。途中,不幸遭逢安祿山起兵叛亂,滿眼兵荒馬亂,生靈塗炭;而唐明皇、楊貴妃仍在驪山上尋歡作樂,大泡溫泉浴:“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瑤池氣鬱律,羽杯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待回到家中,“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吾寧捨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真是悲極人寰。

  十年的長安生活,宦途的蹭蹬,生計的窘迫,早已使杜甫正視現實,並對統治階層的種種罪惡和腐朽產生惡感:“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如今,再目睹戰亂,遭遇家庭悲劇,滿腔的怒火真似火山爆發!他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控訴。

  這首詩在“新中國”誕生後,曾被收入中學教科書,以及《唐詩選析》之類的書籍,以致家傳戶曉。

  不過,筆者讀過的相當一部分的唐詩選集在講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時,都沒有對“酒肉臭”三字多作剖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多採取望文生義的想法去理解。有的析為發臭,有的析為腐臭,總以為杜甫指的是豪門中“酒池肉林”,食物多得食不完以致黴壞發臭。

  依筆者的淺見,這種理解,很值得商榷。

  理由之一,是此詩寫於冬天,詩人中夜出發,凌晨經過驪山。中國北方的冬天是十分寒冰的,詩中描繪:“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崗裂。”“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才有“路有凍死骨”之說。而在極寒的天氣下,肉品一般是不會生腐發臭的,就像時下我們把食物放置冰櫃一樣。酒,當然更不會變質,甚至可能冰塊後更好喝,猶似今人在洋酒中摻入冰凍。

  理由之二,是古文中存在例子,視“臭”為氣味,屬名詞,非形容詞。譬如:《易經》中云:“二人同心,共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在這裏,“臭”與“嗅”不止聲同,義也相近,鼻子嗅到蘭花的香味。

  由之,依筆者的推測:杜詩中的“朱門酒肉臭”其“臭”字應作“香”義解。杜甫把它寫成“臭”字,用今人的話來說,出於“認知問題”之故。

  2022年12月29日寫於岷市蝸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