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志專: 我與僑批

2023年01月24日 23:5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1月24日 23:50

  步入“微”時代,你我交流,無論遠近,即便是天涯海角,只要手機一刷,視頻一開,便可面對面侃侃而談而盡歡,時間可長可短,盡隨你便,皆順我意,誰都不會對你爾等有半句閒言啐語。當然,手機也可語音留言,也可輸入文字,一來二去,將藏於心間的話語一一傾吐表達,是何等的便捷。

  然而,在科技尚不發達之前,在經濟異常落後之時,很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外出謀生,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遠涉重洋,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發展。如此一來,你我天各一方,親情表述只好付諸一尺素紙,以表情達意,而後通過郵局投送或是委託順道熟人捎帶,時隔數日乃至數月之後,對方親人才收悉拆閱。如此這般“飛鴻傳書”中,來自海外或是寄往海外的,便是“僑批”。

  僑批,當下一些人可能不知其為何物,更不知其所以,似乎難以理喻。此乃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使然,實是在情在理,不可為之大驚小怪。而對於那些有一定年紀的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大多知道“僑批”是怎麼回事,包括我自己也是清楚,而且“代讀”過,還“代書”過。無論是代書或是代讀,其內容大多是“親情”話題。

  “親情”話題的僑批,其內容是豐富的,既有“村前小路已辟成機耕路,銜接公路,暢通無阻”等家鄉近況的稟報,也有“外地生意清淡,謀生之不易”的喟歎;更有在家鄉務農的妻子“近聞拙夫在菲涉游酒肆賭場,致家人不安,吾亦為之憂心忡忡”而懇望當地親人“在外多加關注,費心勸誡。以防微杜漸”之托付。當然還有匯報家中喜事,告知孫兒入學,問詢親人婚事,或是喬遷新居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家長裡短的,可以剖心置腹的,你我彼此互通互鑒,互為牽掛與惦念,其情切切,其意濃濃,甚為動人。

  除此之外,當時經常念及或書寫的一些語句還清晰地烙印在自己的腦海裡,諸如“別久思深,時縈夢寐”、“不坐春風,倏經旬日”、“熏風握別,倏屆朱明”之類詞語,有時還會自個兒跳出來,與我“親熱”一下,方可離去。其中,“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這句經常在寫“僑批”時加以運用,向海外鄉親表明家庭居住困難,希望在外僑親能寄外匯來,建房蓋屋,改善居住條件。海外親人,一收到親人“手諭”,無論如何也要克服困難,盡最大努力,匯款過來,以解燃眉之急。現在,我們祖國強大,人民越發富裕,生活水平已跟海外遊子差不多了,甚至有的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婉轉“伸手要錢”的表達辭令早已用不上的,但那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歲月,或許還是可以鞭策我等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奮發圖強,踔厲打造人生之美好之精彩,以實現“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目標。

  不過,翻閱記憶頁碼,拿出思維篩仔過濾一下,“僑批”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對於書信語句的解釋。僑批,很多時候是用文言文或是半古文體句式書寫的,用詞講究,言簡意賅,不會拖泥帶水。為此,每每閱讀都為之點贊而仰慕。仰慕中,一個人更值得一提,那就是我的父親。父親文字功底深厚,尤以文言為甚,凡寫應用文皆用“古文體”。六七十年代,父親常給鄉里鄉親代念或代寫僑批,無論親疏,無論遠近,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抓刀義務代筆,友情服務,從不收取分毫。那時有一位同鄉不同村的老者,海外有親人,經常來“批”或匯款來,因其不識字,眼瞎看不見路,經常由其膝下一位女兒帶來找我父親幫忙,或念讀,或解釋,或代書回“批”……如此這般數十年未曾間歇,都是義務之舉,助人為樂,鄉里鄉里鄉親都為之稱讚,傳為美談,為人所頌。那時,我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對於“僑批”入門自然早點熟悉。久而久之,對於“僑批”中的一些措辭用語也頗有所得。這麼一來,“僑批”代讀或代書,也就能更順暢自然,幾乎沒有什麼障礙,尤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釋知“當事人”,使其理解,直至滿意而歸。比如說,僑批開頭語,寫給祖父母或父母的,可用“膝下”或“膝前”等,以表示尊敬禮貌;又如,禮儀往來用語,對於“尊長”來說,可用“揖別尊顏,瞬經匝月”“不瞻光霽,數月於茲”等等,以表示敘舊,飽含禮儀……如此這般,都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即便現在,伴隨社會發展變化,用詞用語也日趨簡單通俗,但簡練的措辭,禮貌的用語,依然要講究,這是為人之道。道,魂也!此“魂”便是精神品德,卻是不可丟棄的。

  僑批,彼此往來,絡繹不絕,乃親情之紐帶,如流水潺潺而綿延千里萬里。即便時過境遷而不復存在,呈現於世,但其曾經的“往昔”,依然在時光流程裡熠熠閃光,照鑒當下,鞭策人們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的康莊大道,奮勇向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