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陳金城故居見聞

2024年01月29日 23:0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1月29日 23:07

  那次和幾位朋友到台商區洛陽鎮陳埭頭村,訪歸僑陳青山將軍陳青山紀念館,因離陳金城故居很近,我們順便前往參觀。

  陳金城故居位於泉州市台商投資區(原屬惠安縣)洛陽鎮西北處的梅嶺村,與洛江區的雙陽、河市鎮隔山相鄰,是一處革命老區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古驛道的必經之路。南宋時期的朱熹曾經路過這裡,發現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是風水寶地。他對身邊的人說,此乃風水寶地也,後必出異人,遂刻石於山壁。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進士陳金城。

  陳金城(1802—1852年),字念庭,號殿臣,出身於耕讀世家,清代道光年間(1822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刑部雲南司主事。陳金城與林則徐、魏源頗有交往,參加過抗英鬥爭,著有《怡怡堂文集》四卷,是鴉片戰爭時期一位愛國士大夫。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他撰寫《平夷論》、《籌守福州議》、《籌守泉州大隊議》等文,提出強兵戎邊方略,力主訓練兵民,互衛禦侮。《平夷論》中有這麼一句“我朝祖宗疆土不可尺寸與人”, 也可稱為一個鐵骨錚錚的文人名士了。並主張以民意為衡立法治國,嚴懲國賊皇族琦善等,朝野各界深為讚頌。陳金城生前重修過洛陽橋,曾在洛陽橋中亭上題 “海內第一橋”。

  但知道陳金城的人並不多,要說名氣,他的曾孫比他大得多。他的曾孫就是陳伯達,曾是“文革” 的4號人物。

  陳金城故居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這是一座比較典型的三進五間的四合院,門房、正房、廂房、耳房、後置房,一應俱全。三大落五開間,大門前鋪設有磚埕,邊有“勉齋學館”。故居內有陳金城中舉之牌匾,陳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殘存的碑柱石刻。1904年7月29日,陳伯達誕生於這座老宅護厝後邊的一處老屋裡,在他出生的老屋子裡,掛著有陳伯達簡單的生平介紹,以及一些他生前著作的目錄和一些照片、手跡等。當地人介紹說,陳伯達1989年去世後,骨灰由其子帶回存放在這間房裡。

  房中還有一幅陳伯達的手跡“英勇的惠女婦女萬歲”。1959年初,陳伯達回鄉,在視察烏潭水庫大壩工地時,目睹了惠安女和部隊官兵的勞動激情和幹勁,寫下“英勇的惠女婦女萬歲”和“向支援惠女水庫的人民解放軍戰士致敬”等條幅。烏潭水庫是泉州市僅次於山美水庫的兩座大型水庫之一。在修建大壩的15000名民工中,婦女占85%以上,達13000人。在這些惠安女中,年紀大的五、六十歲,年輕的十五、六歲。勤勞的惠安女靠著挑戰極限的驚人毅力,不管是在日常的挖土、挑土、推車、打夯、打石、搖船,還是在緊張的搶收、搶險中,都挺身而出,巾幗不讓鬚眉。陳伯達視察後,為紀念惠安女對水庫建設的貢獻,烏潭水庫改名為“惠女水庫”。1971年,陳伯達倒台,惠女水庫改為“惠安水庫”,1973年又改為“烏潭水庫”,1994年6月恢復“惠女水庫”名稱。我長期在水利單位工作,很多次到惠女水庫,我認為叫惠女水庫這個名稱很好,恢復惠女水庫名稱是對的,是對惠安女所作出的貢獻的紀念和褒揚,沒必要因陳伯達的浮沉而改變。(2024年1月16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