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根娣:閒話清明

2024年04月03日 22:3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03日 22:35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歲歲清明,又至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時光走到農曆三月,桃紅柳綠,春和景明,陽氣上升,土壤解凍,萬物復甦,吐故納新,一派“清明氣象”。

  清明有三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這是說:一候桐樹花開始綻放;二候喜歡潮濕的田鼠躲回洞穴,而喜愛陽氣和乾燥的鵪鶉開始出來活動;三候天清地明,雨後天空,彩虹初現,清風拂面,人們敞開胸懷擁抱大自然的時節到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追遠懷人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它融合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自古人們在清明時節就有清潔自身、放歌逐春、放風箏、食素祭齋、掃墓祭祖等風俗。全國各地都有清明祭祀的場所,香煙繚繞,鼓樂齊鳴,歌舞昇平,感天動地。

  可以說沒有一個傳統節日,能將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習俗、自然與人文融匯一體,讓人們在反思與探究中走向新生活了。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寥寥數語,勾畫出一幅令人嚮往的春日踏青郊遊圖。暖和的陽光下,春風裡,沐浴、放歌、遠眺,雖為曾皙的志趣,更是那時上巳節的真實寫照。

  《後漢書·禮儀上》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晉代陸機詩云:“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上巳洗濯清潔、除災求福的情景可見一斑。

  禁火寒食是習俗,更有君臣明志、相識相知、知恩圖報的意味。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大臣介子推“割股啖君”,歷經磨難輔佐他,待重耳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封賞功臣,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放火逼其出山,子推母子隱蹤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在介子推祭日禁火寒食。“士甘焚死不公侯”是介子推的人生觀,為寒食節增添了忠烈高潔的意味。

  清明是文人雅聚,飲酒抒情的節日。自古文人雅士娥冠博帶,把酒臨風,談古論今,揮毫潑墨而遺留千古的故事不勝枚舉。書聖王羲之的千古名文《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其群賢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的盛況,遺留下“天下第一行書” 至今讓人敬仰。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勾畫出清明祭掃的情景,既有慎終追遠的感懷,又有生離死別的悲慼,更有對生死人生的深層次感悟。

  而今,清明節演變成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更多是以掃墓祭祖為主要內容的人文節日,是每一個中國人追遠思今的時刻。清明祭奠黃帝,海內外炎黃子孫共祈民族昌盛,國運長久,認祖歸宗之餘,讓清明節有了濃厚的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共築中國夢的大節日。

  豐子愷說:“因為人類擅長遺忘,所以有了清明。”吾以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追遠者祭盡其敬,既是對家庭的尊崇與感恩,又是對先祖的告慰與緬懷,更有對自己的禮數、德行與功業的復盤與匯報,以及品行的激勵與鞭策。當我們祭祀英烈,禮敬祖先,盡孝道,祈平安之時,面對先輩在天之靈,捫心自問,是否潔身自好?內心無愧?

  惠風和暢,氣清景明,小麥拔節,萬物勃發。讓我們順應天時地宜,清潔精神,清明做人,乾淨幹事,砥礪奮進,篤行不怠地走向文明昌盛的新時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