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馬忠 :文藝創作隨想二題

2024年05月09日 00:1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09日 00:11

  文學創作少“跟團”

  近年來,買論文買版面在學術界已成公開的秘密。在這股歪風的吹拂下,一些地方作協為了給會員們謀福利,解決會員作品發表難問題,也開始不惜重金在報紙、雜誌買版面,以專輯形式推出會員作品,這種現象尤以詩人專輯為甚。此舉看似一樁功德之事,實際上是在花錢滿足寫作者的虛榮,卻讓文學蒙羞,不值得提倡。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錢能不能這麼個花法,只說這樣做的利和弊吧。首先,對於組織者而言,以專輯形式推出會員作品,至少得到會員的擁護和愛戴,在年終工作總結中作為成果可以濃墨重彩一筆。對於會員個人來說,也算是在原本上不了的報刊露了一下臉,又多一次零的突破。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對由此產生的負作用有一個清醒認識。要知道,一個普通的詩歌寫作者,要想在專業詩歌刊物發表一首作品,談何容易?就因為搭上了“專輯”的便車,跟了團,所以降低了個人投稿命中率的難度。殊不知這樣一來,讓缺乏自知之明的作者,真以為自己水準去到了哪裡,很厲害了,然後在微信群四處轉發,逢人就炫耀,一副陶醉得不得了的樣子。

  寫作是單打獨鬥,靠的是個人實力。筆者認識一位從湖南農村來廣東的打工作者,他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頭銜,可是每年都有一、二十篇小說、散文在省級以上純文學期刊發表。他堅守理想,固守著純粹的文學精神,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對於那些安靜寫作,自由投稿,不時有作品發表的寫作者,我一直心存敬佩。他們不投機,不取巧,捨得下笨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只用好作品來獲得編輯的青睞。當然,這種態度,註定他們可能在文學創作這條路上比一般的寫作者走得更遠些。

  “爛泥扶不上牆”。一個寫作者應該用作品說話,清楚自己的段位。如果只能依賴作協為你搭建的平臺才能發表作品的話,那就證明你的實力不夠,還需要繼續努力。更何況,一個地方的文學創作整體水準,取決於每一個寫作者,個人強則團隊強。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寫作這件事和旅遊差不多,要想驚喜不斷,最好自駕少“跟團”!

  精品創作不能等靠要

  群眾文藝創作作為群眾文化的一部分,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促進文化繁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清遠市群眾文藝工作始終堅持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的立場,以反映群眾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主線,在音樂、曲藝、戲曲等群文領域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時代特色、謳歌社會發展、體現地方特色、具有文化魅力的文藝佳作,並通過舞臺演藝和資訊媒體(含新媒體)進行發表推廣,取得了豐碩成果。也不可忽視群眾文藝創作還存在數量多,精品少的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跟文藝工作者創作態度有關。

  我們一直在強調群眾文藝要“喜聞”還需“樂見”,群眾故事要“多彩”更要“多姿”。好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且文藝的方式總是以小見大,以人物來帶動事件並呈現社會面的變化。如何表現這樣的變化呢?雖然文學和藝術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文學和藝術並非孤立存在的兩個領域。事實上,它們常常相互影響,相互啟發,是相通的。說到底,都是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語言。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不是一種技藝,它是真實情操的表白”。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從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角度出發,真正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真實表達人民群眾的內心情感。替時代說話,為人民代言。

  文藝創作活動源於人民群眾之中,反映人民群眾面貌,文藝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群眾。因此,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作家藝術家應該遵循的創作鐵律。沒有生活經驗的作品是很難打動讀者的。比如你要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必須親歷現場、如實記錄,無論怎樣編撰,都遠不會如現場的故事精彩。當前,正在實施的“百千萬工程”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生活源泉。怎樣把握這一重大題材?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調研,紮根生活,聚焦現實,感應鄉村之變、人民之呼,才能講好清遠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如果只是閉門造車,急於下筆,再好的生活素材也只能寫成殘次品。

  總之,在文藝創作這件事上,必須要處理好“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的關係,藝術家不能等靠要,要主動、積極地走進廣闊天地,廣泛接觸社會,切實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捕捉妖精感、收集素材,也要敢於反映群眾生活中出現的現實問題,還要自力更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創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