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彥豪:端午節「賽龍舟第一村」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18日 00:45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據史載;泉港沙格龍舟賽,始於明永樂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沙格村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早舉行端午“賽龍舟”習俗的鄉村之一。沙格村面山背海,一衣帶水,是中國罕見的天然良港地;也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出港口之一,古稱“北海”。村落面積6.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多畝;全村總人口4860人,村民主要依托灘涂養殖,近海捕撈,海上運輸等謀生。沙格村先人以犀利的眼光在南朝時遷徒此福址,世代村民雖以耕海為主業,但斯文書香世代相傳。沙格村人才輩出,人文薈萃,科甲蟬聯,特別是歷任太常寺正卿、兵部右侍郎的王忠孝因隨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客死他鄉,族人便遵從閩南招引遊魂回歸故里的習俗,借龍舟競渡以表達緬懷鄉賢的功德。
雨過天晴,難得一個這樣的好天氣。端午節這一天,湄州灣的南岸邊停泊著一條條彩船……福建省泉港沙格村迎來了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一年一度的沙格龍舟競賽,在這裡展開激烈的角逐。
沙格村鄉風文明,當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文明村”,之後,又獲得“體育村”、“籃球村”之美譽。沙格村瀕臨大海,海灘寬闊,於是,村民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競技項目龍舟賽應運而生,蓬勃發展,一直延續至今。
據說,當年划龍舟,並非為了比賽,而是當時瘟疫流行,人們借屈原英靈和媽祖神威以正祛邪,驅除魔障。靈慈宮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宮內供奉著媽祖娘娘等三女神及司馬聖王、武安尊王神像。清乾隆皇帝御賜的黃袍霞帔和“海天元後”匾額,使靈慈宮別具魅力。沙格境內的觀音山、石鏡山、蟹谷山、以及沙堤河所衍生的“沙堤十八美景”無邊風月,秀色可餐;而東造靈慈宮,西建瑞雲殿,以鎮“河攪”兩首水尾,以聚集龍氣;鍾靈毓秀,雲興霞蔚。自此以後,沙格村鄉里人丁興旺、文風廣振,人文鼎昌。後來,龍舟賽除了紀念屈原和媽祖以外,沙格村還以此緬懷鄉賢王忠孝。村落至今還留著古井、古厝、祠堂等古印跡,每逢年節,村裡的婦女都要穿上對襟紅衫、紅褲的古老服飾,到靈慈宮、瑞雲殿祭祀,以及朝拜祖先,氤氳香氣,寄托人們美好的心願。每年端午節,為了驅毒辟邪,家家戶戶都有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還在家門楣插“五瑞”有榕樹枝和艾草等,這一習俗至今在閩南地區依然普遍保留著。在沙格村,自家製作的浮粿,成了村民的最佳小吃之一。每逢年節,遠遠的都能聞到村裡一股油炸出鍋的浮粿香。
沙格村舉辦龍舟賽傳統的祭神儀式,除了祭奠媽祖林默娘,祭奠詩人屈原之外,還紀念從沙格村走出去的清官忠臣王忠孝。瞧:一路走來的村民身著各式古代衣服,來到靈慈宮祭拜媽祖後,敲鑼打鼓,吹著嗩吶,舉著彩旗,扛出一對木雕龍頭,抬著大轎,組成出遊隊伍,繞村到“忠孝社”祭拜,由媽祖出面令社公呈請柬給王忠孝,又繞村到海邊的媽祖殿祭拜後,向海吹奏,由媽祖向海放龍到彼岸,遵他遺囑,敬請鄉賢忠魂乘龍回家。在隆重的祭奠儀式後,十二個壯漢用大轎抬出媽祖神像,並由村民扮成各種神明,繞村巡遊,以示驅障祛邪。然後他們又把媽祖神像抬到海灘上的觀禮台就坐,觀看龍舟比賽。這時,東西兩側戲台俗稱“文武棚”,同時上演莆仙戲,人們在觀看競賽的同時,又能夠觀賞戲曲表演。
何謂“龍舟”?所用的舟刻畫有龍的紋樣,這正是龍舟稱謂的來源。古人對龍舟是這樣描述:龍舟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攤移,旁列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娛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划船。但是,沙格村的龍舟,船頭雕飾成龍頭形狀,船尾雕飾成龍尾形狀,並於船舷處彩繪龍紋圖案,酷似蛟龍出水,龍舟裝飾的圖案有紅、白、藍、黃、青五色,唯黑色不用,很有特點。
如今,沙格村龍舟賽的規模不斷擴大,龍舟由原來一對發展到八組對,參賽團隊也由原來沙格村人自行比賽發展到外村外鎮外縣區以及許多單位組隊參加,每年海上賽龍舟成了沙格村文化盛事和喜事。
下午一二時,海水開始漲潮了,這時,隨著一聲“轟天雷”的炮響,寬闊的江面上,幾十隻龍舟如離弦之箭向終點衝去。船上劃手奮力划槳,槳葉擊水,上下翻飛,一路劈波斬浪;船頭鼓手揮臂擊鼓,鼓點如雨,響聲震天;船尾舵手緊握尾翼,神情堅毅,泰然自若,目視前方。“加油,加油……”叫喊聲一浪高過一浪,岸上村民群情激揚,喝彩聲不絕於耳,比賽場面蔚為壯觀。龍舟比賽一般要進行兩三日。
沙格龍舟賽不僅對推進全民健身活動有現實意義,而且有著重要的人文和民俗價值。厝邊影像為我們呈現的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這裡有古樸的鄉風、千年的民俗、海上賽龍舟、歡笑的村民、紅火的日子以及風光旖旎的湄州灣畔,令人於觀賞之餘留下無限的遐想……(註:全文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