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謹程:華峰芳華‧村志年輪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01日 01:15
在華峰村綠意盎然的土地上,歷史與記憶彷彿在每一寸土地中流淌。鎮海宮的鐘聲在寂靜的清晨迴響,歷史的河流在這裡流經了數代人的心靈。施文博書記邀我在村委會接待室喝茶。午後的陽光從綠蔭中透過,灑在我們身上,溫暖而沉靜。他的眼神透過這些歲月的烙印,似乎在追憶著那個流轉的時代。
“據你所知,村志,究竟承載著什麼?”我問他。
文博兄放下茶杯,舉目看我,像審視一棵經霜的茶樹。“每一部村史,不只是對過去的敘寫,它是精神家園的構建。就像鎮海宮,它見證了我們的歷史,也鐫刻著我們對天地神明的敬仰與祈願。我們不僅僅是在記錄一些平凡的人與事,而是要從這些故事中提煉出那份生生不息的精神,鮮活地呈現給未來的每一個人。”
我感受到他的語氣中有一種深邃的力量。華峰的歷史,確實不止于那些塵封的往事,它更像一條流動的河流,滋養著每一個華峰人內心深處的根脈。而這份力量,正是華峰村志必將蘊藏的核心。
“精神家園,這個定位好!”我若有所思地說,“但對于那些離開故土的親人來說,村史的意義,又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更多的是鄉愁的寄托。每當他們在他鄉找尋不到故鄉的名,便會彷彿聽到故土的召喚,彷彿看到了家園的老屋。”
文博兄莞爾一笑,他聽出了我話語中“搖籃血跡”的蘊含。“鄉愁,是每個漂泊在外的華峰人內心最深的根。無論走得多遠,心底的那份牽掛從未消失。而華峰的歷史,恰恰是一種情感的連接。無論是海外僑胞,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應該能從村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我點點頭,腦海中浮現出遠在東南亞的華峰僑胞,他們保持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文博兄繼續說道:“華峰的海外僑胞,正是這種精神傳承的活化石。他們用實際行動,將根植于心的家園情結一代代傳遞。村史記錄的,不僅是事件的始末,更是這份情感如何在時光中延續。”
我沉默了片刻,遂想起身處的村委會——華峰小學舊址,想起華峰實驗小學。它給我一種新的啟示:這裡曾是知識的起點,是一代又一代華峰孩子求學的地方。鎮海宮的鐘聲與華峰實小的書聲交織,在這片土地上編織著一個個生命的故事。華峰的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這片校園裡,滲透進每一位學子的心田。
“你知道嗎,施書記。”我突然說,“我一直認為,村志不應只是乾巴巴的文字,它應該像村史中的那些故事一樣,有血有肉,能讓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感受到那種溫度。”
文博兄笑了,他的眼神閃爍著某種智慧的光芒。“本應如此。村史應該活起來,融入每個村民的生活中。它不單單是為了記載過去的成就和失落,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夠啟迪當下,激勵未來。每一段歷史的背後,都有一份精神的傳承。我們更應當讓這份精神鮮活起來,讓它在新一代的華峰人心中生根發芽。”
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僑胞們的聲音,他們總是在講述著過去,帶著對家鄉的無限牽掛。在他們的故事中,華峰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是那份不可割捨的情感,那份在異國他鄉依然能感受到的溫暖和力量。
“我們所做的,不僅是記錄歷史,而是構建一種文化的認同。”文博兄的聲音再次拉回了我的思緒,“每一位華峰人,無論身處何方,都應當能從村史中感受到自己的根在哪裡。家園的記憶永遠在我們心中。”
我深以為然。華峰村志的編修,不僅僅是對過去歷史追溯,它更是一個文化的召喚,一種情感的回歸。在這些村史的文字中,蘊藏的,正是華峰的靈魂與精神。這份精神,是所有華峰人的共同家園,是所有心懷家園的鄉愁,是永遠無法割捨的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