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春秋雨:閒話「隨緣」

2025年06月04日 00:2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04日 00:28

  筆者沒有通讀過《聖經》,也不曾研讀過佛教道教,但是,對佛家、道家某些觀點還是認同的,“隨緣”便是之一。初次看到“隨緣”二字,是早年到廈門南普陀寺旅遊。氣勢恢宏、錯落有致的普陀寺,掩映在翠柏蒼松間。拾級而上的廊道旁,懸掛著“隨緣”和“無我”兩方黑底金子匾額。隨緣,漢語詞典釋義:任隨緣分,聽憑自然。在佛家心中,隨緣強調的是因果,無論(季節)寒暑、(人生)成敗,內心要不為所動,順遂姻緣。如果用一句成語來概括,即順其自然。

  隨緣,於佛家弟子而言是參禪悟道,順應眾生,與世無爭。於普通百姓而言,應當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七情六慾、生老病死,要順應“春播秋收冬藏”自然規律,順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觀。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慾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人生幾十年,沒有誰離得開柴米油鹽、七情六慾、生老病死,沒有誰不希望豐衣足食、位高祿豐、聲名顯赫。當年,海明威希望小兒子格力高承接自己衣缽成為作家,豈知格力高並不具備文學天賦,多年下來毫無創作成果。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格力高在父親葬禮上對父親生前女秘書卻一見鍾情,並結婚生子。後自己做了變性手術,精神出現問題,常在街上裸體遊蕩,最終死在監獄裡。可見,人生決不是“想當然”創造出來的,更多的時候需要隨緣,要順應社會和人心。

  隨緣就像一杯茶,要品,要悟。隨緣是理智、客觀認識自己,理智、客觀看待悲喜、愛恨、貧富、權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片土地,但收穫甚微。天使很可憐農夫,對他說,只要你不停地往前跑,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你所有。於是,農夫拚命往前跑,希望得到很多很多土地。有人勸他該往回跑了,他聽不進去,終因心力衰竭,倒地而亡。清代和珅與農夫相比,可謂有權有位有高額收入吧,但同樣不理智,沒參透“隨緣”。史料記載,和珅被抄家時的清單顯示,他收受了700方端硯、500雙鑲金象牙筷子、121個鑲金八寶炕床、600兩人參等“寶物”。這麼多財寶他享用得過來嗎?走上斷頭台他才明白:“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反觀現實生活,有多少人讀懂了貧富隨緣、苦樂隨緣、行止隨緣?有誰讀懂了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著實有限。古語云:“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應該說,每個人都不缺少才能和智慧,但許多人缺少理智和德行。非理智的“智慧”,往往會讓一個人陷入功利、僥倖、投機深淵,終結於哀怨、苦痛、悲情。如,近年遍及世界多國的網絡詐騙,一邊是投機、僥倖,一邊是僥倖、投機,除此之外無他。這何嘗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真實寫照,又何嘗不讓僥倖者悔不當初?

  隨緣,不是不思進取、隨波逐流,不是自暴自棄、苟且偷生,更不是任性而為、逆勢亂為。隨緣,即克己,知行止、知榮恥。隨緣是一種心境,一種智慧。換言之,是知道“我是誰”,往哪裡去。明晰這些,心態才會淡然平靜,波瀾不驚,才能疏離那些不切實際、煎熬人生的哀怨苦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