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楊文田 :抗議1500場:特朗普的「閱兵秀」與「國家撕裂」

2025年06月16日 23:2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16日 23:29

  當數以萬計的美國民眾計劃在本週末集體上街,抗議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和他在華盛頓主導的閱兵式時,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日益凸顯:這位總統非但無法帶來團結,反而將撕裂的裂縫從社會延伸到政治,從街頭蔓延至政府機構,從州議會貫穿至白宮。

  抗議的導火索是6月6日洛杉磯移民突襲事件。在特朗普政府的部署下,ICE執法人員進入多個商業設施逮捕無證移民,引發震動。當局甚至調動了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支援地方執法,一位聯邦法官憤怒地裁定此舉違法,並命令特朗普將部隊指揮權交還給加州州長。但短短數小時後,聯邦上訴法院緊急叫停了這一裁決。這種政令博弈背後,真正受傷的,卻是普通人,無論是移民工人,還是城市街頭因騷亂而心驚膽戰的居民。

  特朗普強硬推進的“清掃行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配合著更高調的政治安排,6月15日,在他79歲生日這天,一場旨在紀念美國陸軍成立250週年的盛大閱兵將在華盛頓舉行。以軍力展現國家榮耀,本無可厚非;但將一場國慶式典禮嵌入排外政策與個人權力崇拜的宣傳脈絡之中,就變了味。抗議者喊出的口號“No Kings”(不要國王),直指特朗普對“總統權力”的濫用,而那場閱兵,在許多美國人看來,已不再是國家的慶典,而是某種個人化的政治儀式。

  1500個抗議地點,跨越洛杉磯、紐約、費城、波士頓、鳳凰城、亞特蘭大、丹佛、西雅圖等主要城市。幾乎每一場抗議都包含了對移民政策的憤怒、對警察暴力的擔憂,以及對民主制度日益式微的警醒。在紐約,一場原本平靜的示威因警民衝突演變為混亂,數十人被捕;在亞特蘭大,警方甚至出動催淚瓦斯;在丹佛和芝加哥,抗議者與警方數度對峙;在西雅圖與聖安東尼奧,原本和平的集會也因執法部門的介入而變得緊張。

  這些場景令人心碎,也令人警醒。美國不缺表達意見的渠道,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上街頭,說明他們對制度表達已經失望;而執政者卻反以武力回應,這不是治理,而是壓制。更令人擔憂的是,抗議的對象從ICE行動,迅速擴展到特朗普本人的執政方式,乃至他以強人形象主導國家未來走向的“願景”。在一個本應政黨制衡、分權制約的民主體系中,特朗普卻試圖以“軍事-行政一體化”的姿態將聯邦政府變為個人權威的延伸。

  民主黨人指責特朗普“政治動員軍事力量”,這不僅是法治的危機,更是民主體制的警鐘。被捕的加州工會主席烏埃爾塔成了此次抗議的象徵,他不僅是移民維權運動的重要人物,更是工會與勞工權益的代表。而他在抗議中被聯邦特工逮捕,某種程度上正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對異見的零容忍。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些大規模抗議活動並未得到特朗普本人絲毫的安撫或回應。相反,白宮繼續推進在加州、新墨西哥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移民清理行動,宛如與民意背道而馳的“鐵腕秀”。面對民眾的呼聲,特朗普給出的不是解釋和協商,而是更加嚴厲的命令和更加醒目的軍裝。

  從閱兵到驅逐,從街頭到法庭,從平民到政客,整個美國彷彿走進一個陌生的軌道。特朗普用“強力”塑造總統的形象,卻用“分裂”撕裂國家的肌理。他的政策看似回應部分選民焦慮,實則以偏激手段掩蓋無法解決的根本問題。

  這場即將到來的全國性抗議,是對特朗普式統治風格的集體迴響,也是一場遲來的民主回音。它提醒我們:美國不是一個可以被一個人定義的國家,它的未來不屬於“強人”,而屬於公民。正如“No Kings”的標語所言,美國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軍事威懾或個人崇拜,而在於人民的聲音是否被傾聽、尊重與回應。

  或許,這些街頭的吶喊無法立刻改變政策走向,但它正在改變另一些更深層的東西:民眾對專斷的警惕、對法治的堅守、對民主的重新定義。抗議並不可怕,沉默才更危險。而每一場集會,每一面標語,都在告訴特朗普與世界: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軍隊,而在於人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