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仁:多巴胺與內啡肽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19日 01:06
在一次聚會上,銀行主任、社區領導、行會會長、公司高管等十餘人相談甚歡,其中不乏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學歷者。席間,我偶然提及多巴胺與內啡肽,眾人卻面面相覷。對於多巴胺,大家僅略知皮毛,而內啡肽更是聞所未聞。
其實這兩個名詞已問世二三十年,網絡上相關介紹比比皆是,或許是大家未曾留意。多巴胺和內啡肽都能帶來快樂。心理學將人類的快樂分為消耗型與補充型:前者由多巴胺驅動,源於即時滿足;後者以內啡肽為載體,誕生於自我突破。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具有刺激性,需不斷的獎賞反饋維持;內啡肽帶來的快樂則有些“自找苦吃”,越是挑戰艱難之事、堅持越久,越能收穫深層愉悅。
在神經科學領域,研究多巴胺的卡爾森、格林加德等人,以及研究內啡肽相關領域的羅傑•吉爾曼,均榮獲諾貝爾獎。二者作用機制大相逕庭:多巴胺依賴持續的外界獎賞,如同填不滿的慾望黑洞;內啡肽則青睞突破自我的過程,讓人在艱辛付出後獲得持久而深刻的滿足。
這兩種快樂塑造了不同的人生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劃分出精神世界的層次差異。沉溺於消耗型快樂的人,往往被多巴胺支配。低俗娛樂、不良嗜好、無節制刷手機、過量煙酒,乃至黃、賭、毒等行為,能快速激活大腦獎賞系統,帶來短暫愉悅。但這種快樂如泡沫般虛幻,易使人陷入舒適陷阱——習慣了唾手可得的滿足,便會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將微小努力錯認為拚命付出,最終在虛幻快感中消耗生命能量。
內啡肽帶來的補充型快樂,是反本能的長期主義成果。無論是科學家攻克難題、藝術家創作傳世之作,還是普通人堅持閱讀學習、規律運動,這些行為初期因違背舒適本能而令人抗拒。但當突破臨界點,大腦分泌的內啡肽會將痛苦轉化為愉悅,讓人在持續自我超越中養成優秀習慣。這種快樂不依賴外界刺激,源於對自我價值的深度認同。越是高層次的人,越善於通過這種方式追尋快樂,成為內啡肽的主人。
值得強調的是,內啡肽也是溫柔一刀,同樣會令人“上癮”。對我而言,一兩天沒有寫作學習、三五天缺少勞動出汗,或是較長時間未能出遊旅行,都會感到心中空落落、手足無措。如今想來,這正是內啡肽作用下的“高級成癮”。它不僅帶來快樂,更促使我們主動追尋生命的意義。
內啡肽帶來的幸福感,往往在重大目標達成瞬間爆發。學生寒窗苦讀考入名校,商人歷經艱難談判做成大生意,科學家經年累月研究完成重要實驗……這些時刻的愉悅,不僅源於目標實現,更來自對自身能力的肯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依靠捷徑獲取的短暫快感,如通過關係進入名校,因缺乏自我突破過程,只能帶來多巴胺驅動的瞬時興奮,難以沉澱為持久的生命滋養。
人類本能趨向安逸,但真正的幸福恰恰誕生於對本能的超越。多巴胺用即時快感編織甜蜜陷阱,令人在虛幻滿足中沉淪;內啡肽則以延遲滿足為引,引導我們在挑戰中重塑自我。縱觀歷史,那些在科學、藝術、商業領域成就非凡者,無不是駕馭內啡肽的高手。他們深知:唯有穿越痛苦的荊棘之路,方能抵達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