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衛:印度缺席上合組織對以色列襲擊伊朗的譴責意欲何為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24日 01:37
近日,上海合作組織(SCO)9個成員國集體發表聲明,嚴厲譴責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和民用目標的行為,稱其“嚴重違反國際法”“侵犯伊朗主權”,並呼籲立即停止軍事行動。然而,作為成員國的印度卻拒絕簽字,甚至高調宣稱“從未參與聲明討論”,與其他成員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舉動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註:印度為何在伊朗問題上突然“翻臉”?其缺席譴責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算計?
一、利益優先:印度在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平衡術”
印度與伊朗、以色列的關係,始終遵循著“利益至上”的原則。儘管印度與伊朗近期互動頻繁——一個月前,印度總理莫迪與伊朗總統萊希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協議”,伊朗還將恰巴爾港的開發權交給印度,展現出兩國在能源和地緣經濟上的緊密合作——但印度在安全與軍事領域卻更依賴以色列。
以色列長期是印度第二大武器供應國,僅2024年就向印度出售了價值24億美元的導彈和無人機,而伊朗對印度的軍火交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印度媒體《經濟時報》直言,印度與以色列是“戰友情”(brothers in arms),這種軍事捆綁使得印度在涉及以色列的問題上不得不謹慎行事。
二、站隊邏輯:印度的“實用主義外交”
印度的缺席並非偶然,而是其“實用主義外交”的典型體現。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印度往往選擇“經濟靠伊朗,安全靠以色列”的雙軌策略:
能源需求:伊朗是印度廉價石油的重要來源,尤其在西方對伊朗制裁的背景下,印度通過盧比結算機制維持能源進口。
軍事依賴:以色列為印度提供尖端武器,尤其是在印巴對峙、中印邊境摩擦等敏感問題上,以色列的無人機、導彈技術和情報支持對印度至關重要。
這種“兩頭通吃”的策略,使得印度在譴責以色列的問題上投鼠忌器。莫迪政府雖然口頭呼籲“雙方克制”,但實際行動卻更傾向於默許以色列的軍事行動。
三、上合組織內的“孤立傾向”:印度為何屢次“拆台”?
這並非印度首次在上合組織內“特立獨行”。2023年10月,印度就曾因上合外長會聯合聲明提及“中巴經濟走廊”(該走廊經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視其為“主權爭議區”)而拒絕簽字,最終其他8國繞過印度通過文件。
印度的屢次“拆台”反映出兩個深層問題:
主權爭議優先於多邊合作:印度將克什米爾等爭議問題置於上合組織框架之上,導致其在涉及中巴的議題上頻繁採取對抗姿態。
戰略重心向西方傾斜:近年來,印度與美國、以色列的關係不斷升溫,而上合組織被視為中俄主導的平台,印度在其中更多是“有限參與”,而非全力投入。
四、未來影響:印度在中東的“走鋼絲”能持續多久?
印度的
“平衡術”短期內或許能維持,但長期來看風險不小:
伊朗的不滿:若印度在關鍵問題上始終迴避支持伊朗,德黑蘭可能重新評估恰巴爾港等合作項目的可靠性,甚至轉向中國或俄羅斯尋求更堅定的夥伴。
上合組織內的邊緣化:印度若繼續在多邊場合“拒簽”“拆台”,可能逐漸被其他成員國疏遠,削弱其在該組織中的影響力。
國際形象受損:在巴以衝突等全球熱點問題上“騎牆”,可能讓印度被視為缺乏原則的投機者,影響其“全球南方領袖”的抱負。
印度的缺席,再次暴露了其外交戰略中的現實主義底色——在利益與道義之間,莫迪政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然而,國際政治並非簡單的“站隊經濟學”,當地區衝突升級、多邊機製作用凸顯時,印度的“左右逢源”能否持續,仍需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