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强:藝術遇上海洋:泉州如何打動阿拉伯青年

2025年06月24日 23:1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24日 23:15

  在“一帶一路”倡議日益深化的當下,文化交流不再只是官方活動或展覽,而是一種跨越語言與國界的真誠對話。“藝匯絲路”邀請多位阿拉伯藝術家走進宋元時期的海洋貿易重鎮——泉州,開啟了一場為期兩週的創作之旅。有人說這是一次藝術交流,也有人說這是靈魂與山海的相遇。我們更願意說,這是青年世代與歷史對話的一次共創行動。

  一、山海共鳴:用身體去感受,用畫筆去記憶

  本次活動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泉州與晉江、石獅、惠安、永春、安溪等地文旅部門聯合策劃,泉州畫院與建發國際旅行社共同執行,圍繞“山海泉州,遺產之都”主題,構建涵蓋歷史遺存、人文風貌與非遺藝術的“活態絲路”文化路線,重現李邴筆下“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壯麗景象。

  清源山上,藝術家凝視老君岩,雲霧與石像交織如一場無聲哲思,東方智慧在此凝結;

  漫步泉州古城,踏訪德濟門、清淨寺、關岳廟、天后宮,觸摸多元信仰共生的文化肌理;

  非遺展演中,洞簫與木偶的節奏重現千年傳承,傳統文化不再封存於展櫃,而以活態方式在城市脈絡中鮮活重生。

  晉江五店市與梧林古厝以廟會巷弄、傳統技藝與地道美食勾勒出泉州兼容並蓄的民間氣質。藝術不僅是觀察,更是喚醒:文明不僅供人憑弔,而是被現代生活重新激活的鮮活存在。

  二、文化共鳴:我們在泉州“聽見”了彼此

  最深刻的文化連結,常藏於不經意的細節之中。

  清源山上,一位阿拉伯藝術家與市民透過翻譯軟體交流老君岩傳說,語言雖隔,心靈契合;

  在梧林古村,南音洞簫與阿拉伯伍德琴音色共鳴,如訴如歌,絲路古韻在此交會;

  石獅寶蓋山上,藝術家以“魚躍化龍”“神龍見首不見尾”“助人即是成己”等典故入畫,將宋元泉州的文明意象嵌入當代創作。他們從古橋與港口聯想到一種民間驅動的“海洋式格局”,更深理解中國式共同富裕的文化脈絡。

  三、用短影音,把泉州帶入世界青年的手機裡

  來自埃及的兩位社群媒體達人在泉州拍攝短影音,記錄非遺技藝、夜市人間煙火、潮流街拍等鮮活場景,展示“真實中國、鮮活泉州”。作品在中東青年中迅速走紅,成為新世代文化傳播的視窗。

  “泉州離大海有多遠?能看到熊貓嗎?”這句看似童稚的提問,在場的年輕人卻覺得很動人——這份好奇心,正是跨文化理解的起點。

  一位創作者說:“我要讓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在他們的鏡頭下,古老與現代交融,泉州成為一座可感、可親、可共鳴的城市。

  “閩僑青年精英海絲情”活動同步於西街舉行。來自東南亞的僑青與阿拉伯藝術家共聚一堂,於燈光與音樂交織中探討:

  如何以全球語言講述家鄉故事?

  我們用什麼方式記得彼此?”

  這場以青年為主體的跨文化交流,正成為泉州國際形象塑造的新支點。

  四、從文化表達邁向國際話語:泉州的世界敘事

  “藝匯絲路”不僅是藝術的流動,也是泉州融入國際文化敘事體系的重要實踐。藝術家的再創作與青年的數位聲音,讓海絲文化脫離碑刻與展櫃,轉化為可互動、可分享的文化資源。

  文化傳播不再是單向的“他者介紹”,而是基於共情與共創的雙向構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不僅承載宋元時期國際商港的歷史記憶,更是東南亞華人與臺灣同胞的祖籍地與文化原鄉。它以柔韌而堅定的文化氣質,講述“共生、互鑑、連結”的中國故事,為世界提供文明對話的新典範。

  五、多元文明的共生印記:泉州文化的世界肌理

  自宋元以來,泉州即是中阿海上交流的重要節點,其文化紋理深刻呈現多元文明的互鑑印記:

  中國輸出陶瓷、絲綢、鐵器,阿拉伯輸入香料、花草與信仰,如今街巷中的指甲花、素馨花仍帶異域芬芳;

  南音琵琶與阿拉伯伍德琴形制相似,樂器隨船漂洋,留下絲路音軌;

  泉州牛肉羹與中東燉牛肉在調味與口感上的契合,亦反映飲食文化的交流滲透。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阿拉伯藝術家伫足於篆刻阿拉伯與波斯文的石碑前,輕聲誦讀:“這是我們的語言,卻刻於中國的土地。”此情此景,跨越千年與地域,勾起文化記憶的共鳴。

  在惠安白奇回族村的餐桌上,阿拉伯商人後裔與藝術家共話家族史,攝影定格一場跨時代的文化重逢。永春一帶的阿拉伯後裔至今從事制香、香道等行業,讓多元文明深植日常,成為城市文化的隱性基因。

  六、從記憶走向願景:讓文明對話照進未來

  文明對話不該止於回顧,更應化為面向未來的創造力量。

  與摩洛哥青年學者對談,《一千零一夜》、《馬可•波羅遊記》、《哭泣的撒哈拉》等作品被賦予現代語義,成為青年認同的新符號;

  伊本。白圖泰的東方之旅,被重新詮釋為“以旅為橋”的文明敘事;

  當他們得知晉江鞋廠已在摩洛哥設立工廠,產品遠銷非洲與歐洲,才真正理解“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現實智慧。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前,那句“去求知吧,即使遠在中國”成為藝術家與青年們的共識節點。他們不再只是觀者,而是接續文明對話的參與者與共創者。

  結語:文明互鑑的“藝”與“道”

  “藝匯絲路”帶來的,不只是畫作、旋律或影像,而是一場文化為核的文明實驗。泉州這座自古與海風共舞的港口,在非遺旋律、碑刻銘文、數位影像與青年視角中持續煥發生機。透過藝術家的現場互動與青年視角,讓泉州的文化“活起來”。

  歷史從未遠去,而是以新的形式回返,成為未來之橋。泉州正以“看得見的遺產”與“說得出的故事”,拉近中國與世界的心靈距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海洋文明的智慧與溫情,展現文明對話的嶄新軌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