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对人类共同危机,“味觉”中国与“视觉”西方何以互鉴同行?

2021年11月15日 10:00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11月15日 10:00

  (东西问)贡华南:应对人类共同危机,“味觉”中国与“视觉”西方何以互鉴同行?

  中新社上海11月14日电 题:贡华南:应对人类共同危机,“味觉”中国与“视觉”西方何以互鉴同行?

  作者 李鹏 樊中华

  新冠疫情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人类携手应对共同危机离不开东西方文明与智慧的互鉴。从“感官”的角度认识中西文明富有新意。

  为何说中国思想文化具有“味觉”特征,而西方思想文化是“视觉”和“听觉”特征,不同特征对文明的影响几何,基于不同感官的思想应如何互鉴?对此,中新社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贡华南。

资料图:“甘肃方剂”中宣肺化浊汤。 杨艳敏 摄
资料图:“甘肃方剂”中宣肺化浊汤。 杨艳敏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人类思想文化为什么可以用感官感觉来描述?您为什么说中国思想文化具有“味觉”特征,而西方思想文化是“视觉”和“听觉”特征?

  贡华南:在古代文明中,思与想被理解为“心”的活动。感官与心相互贯通,并指引、塑造着现实的心灵活动。在不同文明中,不同的感官被选择作为心灵的指引、塑造者。古希腊选择了视觉,成就了视觉中心思想;希伯来重视听觉,成就了听觉中心思想;古代中国经历“耳目之争,耳胜出”,进而“耳舌之辩,舌胜出”,最终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味觉中心思想。

  在中国思想文化中,自汉末以降,在中医药、文学、玄学、书、画等诸多思想领域,味觉思想都取得主导地位。比如,玄谈之“味道”说,“理味”说。文论中,刘勰谈“道味”“辞味”等;钟嵘在诗论中提出“滋味说”;宗炳在画论中谈“澄怀味象”;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味书”说等。味觉的优先性贯通和体现在中国早期思想形上、形下的各个领域。

  中西方注重不同的感官,由此走上不同的思想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世界观等要素都会在感官选择中发挥作用。在中国,味觉思想既与商周时期的“气”观念有关,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同时,秦汉时期稳定的大一统社会结构也促使人们关注“一体”,以及“一体”架构下的种种“意味”。

  相比之下,古希腊人生活在辽阔大海边,土地相对贫瘠,只有确定的认知才能保障自己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采取认知态度,确定性认知正是视觉思想的基本特质。柏拉图哲学将根基于视觉的idea确立为最真实存在,为欧洲视觉中心思想的形成确立了方向。

资料图:参鸡汤。郭佳 摄
资料图:参鸡汤。郭佳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思想文化的“味觉”特征在当下有哪些具体体现?

  贡华南:中医药可以算作是味觉思想的活化石,如“性味归经”、“以味定性”等理论仍然是当下中医的核心观念。

  此外,味觉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亦意义重大。在味觉中心文化中,饮食不仅具有形而下的意义——满足口腹之欲,同时被拔高到形而上高度——“味中有道”的超越性价值。这在世界文明中是仅有的。

  中新社记者:您曾指出,味觉思想更注重“成物”,而视觉、听觉思想则要“控制万物”,这导致二者在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有何显著不同?是否是中西方形成不同历史走向的动因之一?

  贡华南:可以这么说。视觉思想关注对象本身“是什么”,味觉思想关注对象“对人意味着什么”。

  视觉思维一直在强化“纯粹的看”,也就相应要求对象与人之间一直保持距离。一方面,以距离性保证感觉、知识的客观性。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权力)”。人们拥有对于世界的客观性知识,也一直将知识转化为控制万物的力量。另一方面,视觉思想对待世界是客观、冷静的,深层则是对世界的怨恨(马克思·舍勒),行动上要求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的目的。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听觉思想附属于视觉思想,也成为人类客观性知识的来源,以及人们控制万物的手段。

  与之相比,味觉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与对象之间无距离,关注万物对于人的种种“意味”。因此,味觉思想展示出来的品格是尊重万物的性味(本性),并像人参与到尝味活动一样参与到万物成长过程中,它对待世界是温情、慈爱,行动上要求守护世界、成就万物,与万物同体。

  由此,西方视觉中心思想倾向于最大限度实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要求;中国味觉中心思想则更倾向于人跟随着天地万物的节奏,安于既定世界,与之偕行。

资料图:希腊埃匹达鲁斯古剧场。
资料图:希腊埃匹达鲁斯古剧场。

  中新社记者:在对抗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的味觉思想可以产生何种贡献?

  贡华南:现代性危机无疑是众多因素的合力,视觉思想也是促成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原因。比如,现代性推崇效率原则、功利原则,视觉思想的核心是以“形”为存在的本质,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打通了“数”与“形”,数理逻辑则打通了“数”“形”“理”,从而极大推进了效率、功利的实现。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所批判的世界图像化、虚拟化可以看作是视觉思想的直接后果。

  关注对象的内在质料——“体”,以自然为重,随时关注万物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尊重万物自身的生长节拍,这是味觉思想的基本表现。味觉思想一直在反省直线式的“发展”“进步”观念,更倾向在自然时空中“等待”事物自身生长、成熟,自身细细品味、慢慢悠闲地玩味。这些精神特质对于缓解当代人忙碌的生存状态,进而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可谓清凉剂。

  中新社记者:随着全球化加深,中西文明碰撞不断,如何用感官思想来解读?中国的味觉思想如何在此间复兴?

  贡华南:从感觉思想的逻辑看,19世纪以来中西文明之间的碰撞可以说是视觉思想与味觉思想的冲突。不过,20世纪初西学东渐,视觉思想的一套知识与行动方式传到中国。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是视觉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危机也可以说是视觉思想的危机。味觉思想一直被视觉思想压制,但是,味觉思想却隐含着一套解决当代危机的方法。味觉思想在西方思想中根基微弱,它的强大根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唤醒并发展味觉思想,可以用其调节甚至化解视觉思想,这对于中国思想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都具有根基意义。

  中国的味觉思想是一个涵盖形上、形下各个领域的完整体系,它的复兴和强大,一是要求人们对其有系统性把握;二是要把它放到世界文化整体中,在与视觉思想的对照中,认识其世界性价值。要让味觉思想面对世界性难题,在解决世界性问题方面提供自己的答案,呈现自己的价值与智慧。味觉思想只能在面对、解决新问题时复兴,只能在提供系统解释世界新范式、新态度中复兴,中国当下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也只能够在这个方向实现。

资料图:外国青年展示“姜家舞龙”项目。 陈超 摄
资料图:外国青年展示“姜家舞龙”项目。 陈超 摄

  中新社记者:近百年来,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愈多,中西方不同的感官思想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何可相互借鉴之处?

  贡华南:视觉思想对应的是以对立、征服自然为其手段,以人为目的,以制造问题、再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来解决问题为其基本表现。其优点是能够满足更多人的物质追求,缺点是牺牲了环境和品质等。味觉思想以“天人一体”为其思想的起点与展开方式,并不寻求先突破现状,后制造问题,而是力图在已有配置下协调好天人关系,尽量不出现问题。在危机重重的当下,味觉思想所展示的智慧正是当今世界所缺乏的。

  中西方当然有彼此进行思想借鉴的机会和欲望。事实上,视觉思想在西方也一直在演进中。两千年前,视觉思想遭遇危机,而吸纳了希伯来的听觉思想(基督教文化)。两希合流使视觉思想走出困境。近代以来,西方也有不少思想家努力在听觉思想,甚至在味觉思想中寻求摆脱视觉中心主义的困境。但是,他们自身缺乏味觉思想的传统,加之西方文化的强势使其难以向其他文明学习等,都遮蔽了他们的目光。当下,亚洲崛起可能会改变他们的态度,而味觉思想在当代世界性舞台上的表现也会影响思想借鉴的进行与深度。(完)

  受访者简介:

  贡华南,安徽泗县人,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茅台研究院文化茅台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研究专业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围绕“味道哲学”出版有《味与味道》《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味觉思想》等著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