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絲路盛放洋紫荊|香港教大拓中亞教育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因材施教培育良師

2023年11月20日 13:1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20日 13:16

  【點新聞報道】教育可以帶來什麼?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充盈,還是“海納百川”的胸襟?當教育跨出國界,又會與不同文化摩擦出怎麼的火花?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香港教育大學發揮自身所長,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幫助沿線國家提高教學能力及科研水平。哈薩克斯坦是最早加入教大教育合作計劃的國家之一,一批學子寒窗苦讀後,從香港學成歸來。

  教大是如何跨越國界去點亮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今年8月,大公文匯全媒體、點新聞記者跟隨香港教育大學代表團前往中亞,感受香港如何發揮所長,在絲路播撒知識的種子。

  【回“一帶一路”首倡地 助哈薩克教育國際化】

  跨過天山山脈,我們來到了中亞最大國家哈薩克斯坦。地處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亞歐文明的交界地帶,哈薩克斯坦有着複雜多元的文化景觀。首都阿斯塔納是一座極具現代感的城市,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高等教育學府都聚集於此。10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在阿斯塔納的納扎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演講時,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圖為哈薩克斯坦納扎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8月的阿斯塔納熱鬧非凡,一批來自哈薩克斯坦全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高校领导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哈薩克斯坦一年一度的教育部大會。香港教育大學代表團亦有幸受邀參與其中,這也是教大代表團今次前往哈薩克斯坦的其中一個目的。負責國際化發展的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國際化)盧成皆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及推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今年,他在哈薩克斯坦教育部大會的其中一個研討會上做了演講,分享教大的國際化發展經驗。

 

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國際化)盧成皆教授,在哈薩克斯坦教育部大會的其中一個研討會上分享教大的國際化發展經驗。(點新聞記者Yan攝)

 

  “國際化”是這次教育部大會探討的話題之一,亦是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對於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哈薩克斯坦教育部前副部長Kuanysh A. Yergaliyev指出,13年前,哈薩克斯坦的高等教育開始從蘇聯教育體系轉向歐洲的波隆那進程(Bologna Process),為了更有效地轉型,哈薩克斯坦的教育需要更加國際化的科研體系,而香港的教育體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具有國際化特色,是哈薩克斯坦理想的合作對象。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香港教育大學的“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計劃正式開始於2017年,但與哈薩克斯坦的教育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至2015年。盧成皆教授在這些年裏一直輾轉兩地推廣教育合作,他表示,要發展國際教育合作,英語能力很重要,而在中亞五國之中,屬哈薩克斯坦的教育體系最為國際化,英語水平也較高,教育合作更容易從這裏開始,這便是最初選擇哈薩克斯坦作為合作對象的原因。

  盧成皆指出,教大的“一帶一路”教育合作有一個重要的理念——“Train the trainer(培訓師養成)”。這是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包涵很多國家、很多學生,教大是不能完全憑藉一己之力去幫助他們的。因此,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Capacity Strengthening(能力强化)”,向“一帶一路”國家的老師、教授提供科研能力上的培訓,當老師的能力提高時,再將幫助惠及到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

  那麼如何與當地的高校開展合作呢?盧成皆表示,教大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首先從大城市的高校做起,再通過這些一線高校的影響力,將合作拓展向更多的區域性高校。作為哈薩克斯坦的最高學府,納扎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成為了教大的第一個合作對象。盧成皆指出,教大與納扎巴耶夫大學的合作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招收納扎巴耶夫大學現有的本科生,來到教大修讀研究生課程;二是通過納扎巴耶夫大學與哈薩克斯坦的教育部合作,給中、小學STEM學科的老師提供英語授課的教學培訓;三是吸納納扎巴耶夫大學的碩士生來到教大攻讀博士學位。

 

2016年,約60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中學教師到訪教大,進行為期7天的專業培訓。(受訪者提供)

 

  【哈薩克生Artem: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國際學生Artem,即是其中一位通過教大與納扎巴耶夫大學的教育合作計劃,來香港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今年,他作為教大代表團中的一員,跟隨盧成皆一起回到哈薩克斯坦拓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對於這次隨團回到哈薩克斯坦,他表示是一次很好的分享機會,希望可以和更多的哈薩克學生分享自己在香港的學習、生活經歷,鼓勵有志青年參與計劃,步入自己夢想的學術研究道路。

 

Artem在克孜勒奧爾達大學講學。(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Artem於2018年來到香港,到目前已經5年了。他在納扎巴耶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意識到了自己對於學術研究的興趣,而香港能為他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和研究資源,這便是他選擇來到香港的原因。回憶起在香港這些年的成長,Artem感到很欣慰,並用“life changing moment(人生轉折點)”來形容自己當年在納扎巴耶夫大學時,選擇走向教大的時刻。

  Artem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北部小鎮庫斯塔奈,在沒來到香港之前,他對於香港的想像僅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裏。“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會來到這裏,因為那時候香港看起來是遙不可及的,距離如此遙遠,感覺很不真實。”他感嘆到。

  在Artem看來,香港為他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學術上,在教大的學習令他得以參與進許多大型的學術研究活動,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學者,更進一步靠近自己的學術夢想。生活上,香港以其多元的環境,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體驗。他表示香港帶給他許多的“驚喜”,因為在這裏可以遇到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體驗到過去僅存於中學課本裏的文化體育活動,能夠在香港體驗到的這一切都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來到香港學習,圓了Artem的學術夢。(受訪者提供)

  畢業後,Artem選擇留在香港,成為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一名博士後。通過這些年的博士學習,他對於教學有着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表示,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不是去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這也是成為一名科研人員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如果知識是你從別人那裏得到的,你很容易就會忘記它;但當你知道從哪裏獲取知識的時候,你會永遠記住它。”他說道。

  未來,Artem希望可以長留香港,因為在他看來,香港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

 

  【教大哈薩克畢業生Dana 牽線母校中亞教育合作】

  教大代表團這次中亞之行的其中一個行程,是拜訪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大學(Korkyt Ata Kyzylorda University)。這所區域性大學的副校長Dr ABDRASHEVA, Dana,也曾是一位從納扎巴耶夫大學來到香港修讀博士學位的學生。

  受益於教大“一帶一路”項目,Dana希望自己的學校也能夠與教大建立合作關係,將這份機會帶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這一次,正是她邀請教大來到克孜勒奧爾達,與自己的學校建立合作關係。“我想我處於一個非常獨特的位置,我知道哈薩克教育的運作方式,我也知道教大可以給我們學校帶來的潛力和好處,我看到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可以怎樣去互補長短。”Dana說道。

 

Dana在學校裏向老師、學生介紹教大“一帶一路”教育合作項目。(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對於教大學習的經歷,Dan形容是“艱難而有意義”的。她感興趣於教育合作關係,就讀博士學位時,曾參與教大“一帶一路”項目中香港與哈薩克斯坦教育合作關係的研究,協助導師出版了兩本相關的研究著作。她表示,自己從中獲得了一手的學術著作出版經驗,這也賦予了她作為研究人員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作為一名導師,博士課程亦幫助她提高了演講能力、課程設計能力等等。她期待自己的老師和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大的“一帶一路”項目,去提高這些能力:“希望他們可以對知識常懷好奇,懂得去自主學習,並能夠在科研之路上攻堅克難”。

  在Dana的主導下,教大代表團與克孜勒奧爾達大學的校長進行了愉快的洽談,達成了教研人員培訓、學生交換及學科交流等方面合作的計畫藍圖。對於這其中的好處,Dana表示,他們能夠從合作中獲得更前沿的教學方法,更好的課程設計方案,以及更大的科研能力提升。如果合作順利,他們還希望將來可以與教大在學科上進行聯合研究,共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

 

在Dana的主導下,教大與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組“區域性大學聯盟” 資源共享惠及小鎮師生】

  與一線高校的教育合作已見成效,教大希望將教育合作進一步拓展到哈薩克斯坦的區域性大學,這是教大代表團今次前往哈薩克斯坦另一個目的,也意味着教大與哈薩克斯坦教育合作將進入下一個階段。

  實地考察克孜勒奧爾達大學便是建立合作的其中一環。盧成皆指出,要進行教育合作,就必須實實在在地到當地去考察那裏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同時,也需要通過課堂講學,去了解這些小鎮大學老師和學生的水平。

 

盧成皆在克孜勒奧爾達大學做教學培訓。(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以Dana作為中間人,教大將拓展與哈薩克斯坦六、七所區域性大學的教育合作。盧成皆表示,教大計畫参與這些大學即將組成的“區域性大學聯盟”,進行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教育,希望可以藉此提高這些區域性大學的教學及科研能力,令小鎮的師生也能夠受益。

  參與開發聯盟的大學校長們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教育合作的期待,他們讚許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想要從中學習“國際化”的運作,並希望合作不僅限於學術方面,亦可以有文化上的交流。

 

教大代表團與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六、七所區域性大學的副校長進行合作洽談。(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會上,各所學校的副校長表達了自身的合作需求。(點新聞記者Yan攝)

 

  對於近年來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的發展,哈薩克斯坦教育部前副部長Kuanysh A. Yergaliyev感到滿意,他指出今年哈薩克斯坦有21所大學進入了QS世界大學排名中,其中不僅包括坐落於阿斯塔納、阿拉木圖等一線城市的大學,還包括一些小鎮上的區域性大學,這意味着哈薩克斯坦將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夠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國際化發展對哈薩克斯坦的教育發展助力顯著,他希望哈薩克斯坦的大學都可以向國際社會敞開校園,引進更多的國際合作。至於與香港的國際合作,他表示香港是哈薩克斯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新方向,希望兩地在未來可以進行高質量的科研合作。

  【教大“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碩果累累】

  截至目前,教大已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菲律賓、緬甸、印尼、柬埔寨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關係,接納了81名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者,來香港修讀碩士及博士課程。在談及這些年的成就時,盧成皆備感欣慰,他指出有許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畢業之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為教育發展做貢獻。

 

菲律賓國際學生Dr Brando C. Palomar(ER)畢業後回到菲律賓師範大學任教,目前是菲律賓師範大學科學、技術與數學教學學院的副院長。(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菲律賓師範大學科學、技術與數學教學學院副院長Dr Brando C. Palomar(ER)曾在香港教育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選擇了回到菲律賓從事教育工作。在菲律賓師範大學任職期間,他多次促成了香港教育大學與菲律賓各大高校以及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合作,包括大學教師培訓,以及碩博研究生課程培訓等。今年9月,他再次帶着自己的學生來到教大進行暑期交流學習。

  ER感慨萬千地說:“這是一種回報的方式,我得到的東西也應該分享給我的學生。因為在我看來,如果你想讓每個人都變得優秀,你必須先變得優秀;當你接受別人的幫助時,你也必須將這份幫助傳遞出去,這樣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這也是一種向香港教育大學的善意和慷慨表達敬意的方式。”

 

緬甸國際學生Hay Mar Myat Kyaw計劃畢業後回到緬甸的高校工作。(點新聞記者鹿洺攝)

 

  來自緬甸的國際學生Hay Mar Myat Kyaw目前是教大的在讀博士,畢業後,她計劃回到緬甸的高校工作。“我現在在教大觀察學習課程是如何設計的,畢業後,我想要回到我之前在緬甸工作的學校,重新制定那裏的幼兒教育學士的課程,在那之後,還會制定幼兒教育碩士的課程。”她表示。

  教大的“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不僅帶着香港的教育“走出去”,亦帶着香港的文化、中國的文化“走出去”。當談及對香港的認識時,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們紛紛提到了“多元化”的特點,香港的形象在他們眼中,相比起過去的想像,既有情理之中亦有意料之外。

  來自菲律賓的留學生Dr BUENCONSEJO, Jet Uy(Jet)剛剛從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學位畢業,主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的他,對於香港文化與菲律賓文化的差異有着細心的觀察:“我一直嘗試去理解香港的文化,因為香港離菲律賓很近,兩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也有不同,可能最顯著的差異,我所注意到的是生活節奏,香港的生活節奏很快。”為了更好地融入香港的生活,Jet學會了簡單的廣東話,他生動地用廣東話模仿香港人着急趕路時的口氣說道:“快D啦!”

 

菲律賓留學生Jet畢業後,將前往大灣區進行青年人福祉的研究工作。(點新聞記者Yan攝)

 

  除了吸納“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老師,培訓教學技能及提高科研能力之外,教大的“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計劃亦包括具體學科的交流合作。

  香港教育大學電子學習與數碼能力研究講座教授、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曾多次前往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等“一帶一路”國家,交流AI科技創新的發展經驗。開展過“STEM教育”,“AI科技教育”等相關主題的教育培訓,普及“一帶一路”國家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張連航博士則一直致力於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漢語言教學,曾作為教大代表團的核心成員與白羅斯教育部合作,向其國家漢語語言學習教材提供修改意見。

 

香港教育大學電子學習與數碼能力研究講座教授、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致力於普及“一帶一路”國家人工智能的認知教育。(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張連航博士曾到白羅斯,向其國家漢語語言學習教材提供修改意見。(受訪者提供)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達至“人心通”】

  教育可以有不同層面、不同學科的合作,在不同的學者心中,教育亦發揮着不同的作用。那麼,發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與其他方面的“一帶一路”合作不同,教育合作對沿線國家的幫助雖然未必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最容易達至“民心相通”。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在談到教育的作用時指出,教育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解,具體的教育指的是科研人才的培養,具體知識的傳授;而廣義的教育則是文化層面的教育,即要培養學生的眼界和胸懷,去尊重和理解多元的文化,以達至“人心通”。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表示,廣義的教育是要達至“人心通”。(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李子建還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人才的流動是一種常態,因此需要容讓不同國家的學者,在合理的框架情況之下進行交流,這也是對“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個國家政策的一種回應。

  未來,教大也將繼續走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的路上,與沿線國家共謀發展。

 

教大將繼續與“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教育合作關係。(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