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参观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与亿万年化石亲密接触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8月08日 01:38
本报山西榆社专电:2024“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山西行活动5日启动。来自10余个国家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参观了一个不仅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还承载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追求——榆社县化石博物馆。
地质与生命的交汇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是一座全国一所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他始建于1983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自然造化——地质遗迹”“生命信息——古生物化石”等5个展厅。馆内共收藏文物3370件,其中包括距今约530万年至250万年间的榆社原大羚角、榆社剑齿象头骨等45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珍稀化石,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启下性,该时间段在国际地质年代表中被称为“榆社期”。
科研高地的新起点
2021年5月24日,邱占祥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云竹湖畔举行,标志着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方面走向新的科研高地,在化石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榆社县全境于1961年和2014年分别被誉为“全国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和第一批全国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邱占祥院士工作站以榆社县的4个化石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化石研究、复原、保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赋能榆社县科普产业、文旅融合、人才招引等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化石之乡”这一金字招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教育与文旅的结合
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们参观了馆内各个展厅、体验了古建技艺、还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榆社古建工匠的故事。近年来,榆社县化石博物馆通过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六一”儿童节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将文物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之中,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博物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双赢。此外,榆社县还积极推动展览进社区。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向社区居民详细介绍博物馆概况,讲述榆社县历史文化、红色事迹等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技赋能,探索“沉浸体验”
榆社县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展示理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听讲解的“看客”,让体验“触手可及”,让观众在与藏品“对话”中实现寓教于乐,进一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在博物馆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榆社的传承与创新
榆社古建技艺历史悠久,素有“古建之乡”的美称。榆社古建集团前身源于1975年翻修太原市迎泽公园藏经楼的山西省第一个古建筑工程队。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2022年通过资源整合,榆社古建集团成立。
据了解,从20世纪70年代起,榆社古建人凭借着一身技艺,走遍了全国13个省份,参与承建全国众多文物古迹、名胜景点,仿古建筑等310余处,甚至走出国门,在日本、美国、立陶宛等地留下杰作。其中,古建彩画行业也成为榆社人民致富增收的技能优势产业。榆社古建彩绘技艺在2011年6月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榆社古建工匠 在2023年12月,荣获山西省第三批省级劳务品牌。榆社古建集团致力于打造集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活化、营销于一体的古建全产业链孵化平台,传承工匠精神,传播古建文化。现如今,榆社有大小古建工程队150余个,彩绘雕刻技工、砖瓦木工匠师、规划设计师、工程造价师等,他们活跃在内蒙古、天津、云南、江苏等十几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