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探访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乡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8月24日 23:54
本报青海化隆化隆县专电:位于青海省回族自治县西部的雄先乡,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藏族乡。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汉、藏、土、回四个民族的人民,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形成了紧密的民族团结氛围。近年来,雄先乡通过多项举措,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并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雄先乡的基本情况
雄先藏族乡位于化隆县的西部,距离群科新区约6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查甫乡,南接李家峡库区,西与海南州贵德县毗邻,北靠西宁市湟中县丹麻乡。全乡总面积为23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9.2公顷,辖有2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430户9261人,主要包括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四个民族。其中,藏族村落占据了很大比例,全乡共有9个纯藏族聚居村。乡内有25个党支部,共575名党员,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
雄先乡在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实施了“六个一”的创新性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各族群众在文化、生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局面,达到了共居共治、共事共乐的和谐目标。
1. 共唱“一支歌”
在每年的“七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期间,雄先乡组织各村党员和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齐聚一堂,共唱红色革命歌曲。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唱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2. 共吃“一碗饭”
作为化隆县的主要农业区之一,雄先乡盛产油菜、马铃薯、小麦、黑青稞和胡麻等农作物,尤其是马铃薯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今年,全乡共种植了1.8万亩马铃薯,预计年产量可达25500吨,产值约为2040万元,较其他作物增收明显。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周边的25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家共享农业发展的成果。
3. 共射“一支箭”
射箭作为雄先乡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深受群众喜爱。各族群众在劳作之余,通过射箭比赛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在这项活动中,藏、汉、土、回四族群众同场竞技,共同庆祝,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4. 共演“一台戏”
雄先乡每年都会举办“花儿”艺术节、群众旅游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邀请各族优秀民间艺术家上台表演民族歌舞。通过这些活动,各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传统美食、服饰、手工艺品等特色文化展示也使得全乡的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
5. 共信“一个教”
雄先乡各民族在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信仰藏传佛教。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是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增进理解的重要纽带。在雄先乡,藏传佛教的寺院如支扎上、下寺院、卡夏德寺、堪达寺等,成为了各族群众共同信仰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6. 共筑“一个梦”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雄先乡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实现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族人民更是守望相助,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力量。如今,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雄先乡的各族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共同追逐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特色亮点
雄先乡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与手工业加工等多项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雄先乡还注重挖掘与传承历史遗迹与英雄人物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
历史遗迹与英雄人物的辉煌
雄先乡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支扎昂索庄院,这里见证了青海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此外,英雄康世彬的英勇事迹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乡村儿女,为国家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雄先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各族群众在这里如石榴籽般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幸福家园。雄先乡的经验与成果,正为化隆县乃至全省、全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续写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共创美好未来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