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劉先衛:「撒蛤蜊」事件,情緒經濟下的服務創新

2025年05月05日 22:2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5月05日 22:23

  5月1日,山東日照某海濱景區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龍王獻寶”活動:工作人員駕駛小車向海灘傾瀉數千斤蛤蜊,遊客慕名而來,欣賞美景之餘,有些還在海水裡和沙灘上挖起了蛤蜊,場面蔚為壯觀。“撒蛤蜊”這一看似荒誕的舉措背後,折射出旅遊業對遊客情緒價值的深度探索,以及公共服務理念的悄然轉變。

  景區日均投放3000斤蛤蜊的舉措,源於對遊客體驗的精準洞察。自然趕海依賴潮汐、天氣,多數缺乏經驗的遊客常空手而歸。通過將野生蛤蜊集中投放至淺灘,景區將“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用可控的景觀再造滿足遊客對“收穫感”的期待。從“趕海”到“趕蛤蜊”的場景化體驗,這種操作既保留了趕海的儀式感,又通過技術手段消解了參與門檻,實現了旅遊體驗的“標準化”與“個性化”平衡。

  工作人員坦言,活動核心在於“提供情緒價值”。當旅遊從觀光轉向體驗經濟,景區的角色已從資源提供者變為情感管理者。蛤蜊的撒放不僅是物質饋贈,更是一種心理補償——通過製造“豐收”場景,抵消遊客因技能不足或運氣不佳產生的失落感。從“資源供給”到“情感撫慰”,這種情緒經濟下的服務創新呼應了Z世代對“情緒溢價”的消費偏好,暗示旅遊業正從“功能滿足”向“情感滿足”升級。

  景區怕遊客趕不到海,日撒3000斤蛤蜊。不過,“撒蛤蜊”事件也引發了兩極化討論:有人質疑其破壞生態,有人讚歎其暖心。事實上,景區所撒蛤蜊均來自人工灘涂養殖,並未影響野生種群。爭議的本質,是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碰撞。當商業邏輯與遊客需求發生衝突時,景區選擇以可持續的方式優先保障後者,這種“遊客本位”的實踐,為公共服務提供了新範式。

  在社交媒體時代,“空手而歸”的挫敗感可能被放大為負面評價,而“滿載而歸”的照片則成為社交貨幣。景區通過干預自然過程,將旅遊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挖蛤的歡笑、圍觀的互動、視頻的傳播,本身已構成完整的體驗閉環。這又提示人們,技術能低成本創造“完美體驗”時,即旅行的意義超越了簡單的打卡。

  當旅遊體驗成為情緒價值的載體,日照的免費“撒蛤蜊”事件,是旅遊業在體驗經濟時代的一次微觀實驗。它用戲謔的方式解構傳統旅遊模式,卻以溫情的方式重構人與景區的連接。當海灘不再是天賜的狩獵場,而是情緒價值的孵化器,我們或許該思考在技術賦能的服務時代,旅遊的本質旨在征服自然,同時亦被自然治癒。

  一共15000斤,日照景區蛤蜊撒到5月5日。日撒蛤蜊3000斤,主打一個“別讓遊客空著手回家”!當旅遊變成大型解壓現場,景區這波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每天用3000斤蛤蜊換來3000個笑容,順便把“多巴胺旅遊”玩出了新境界。就是不知道下次會不會升級成“牡蠣開蚌盲盒”——畢竟有人已經留言:“老闆,下次能不能撒點帶珍珠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