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仁:給力內啡肽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23日 00:09
生物科學研究表明,多巴胺和內啡肽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直接影響:有人衣食無憂,游手好閒,沉迷享樂,卻未必長壽;而科學家、藝術家等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工作時間漫長、勞動強度數倍於常人,卻往往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更久。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正是多巴胺與內啡肽作用效果差異的體現。
內啡肽是腦下垂體分泌的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堪稱人體自產的“天然嗎啡”。它能賦予我們成就感,帶來愉悅與滿足,讓人沉浸在親密、溫馨、平和的情緒氛圍中。其價值不容小覷:既能對抗疼痛、緩解抑鬱、增強免疫力,又能調節情緒、改善睡眠、提升學習效率;不僅能助人排解壓力、振奮精神,還能激發創造力,甚至成為提升自律的核心動力,因此被讚譽為“快樂激素”“年輕激素”。
創作、旅行、栽培盆景,這三件事在常人眼中皆是苦差。創作時,謀篇佈局的構思、斟詞酌句的推敲,已是不易;臨近截稿卻未完稿的焦灼、靈感卡頓時的煎熬、詞不達意的窘迫,更是令人倍感折磨。旅行也並非輕鬆愜意,趕車候機考驗速度與耐心,跋山涉水消耗體力與毅力,遠方雖有詩意,卻也伴隨著意外、麻煩與挫折,難怪有人調侃“旅遊就是花錢買罪受”。而栽培盆景樹樁更是體力活,每次修剪翻盆,無不大汗淋漓、蓬頭垢臉。這三樣活兒疊加,苦上加苦,好像我生就為了吃苦而來的。
儘管年近古稀,我每日仍保持十多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卻不覺特別疲憊,工作效率始終穩定,狀態也頗為良好。正因如此,不少人嚴重地低估我的實際年齡——我精神矍鑠,爬山時的勁頭不輸年輕人,耐力也堪比中年人。近二十年來,我醉心於盆景栽培、寫作創作與旅行攝影,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尤其是多年養成的凌晨工作、鍛煉的習慣,意外契合了內啡肽的分泌規律。生物科學家指出,精神與體力的雙重投入,恰好為內啡肽分泌創造了絕佳條件。而持續分泌的內啡肽,正是我延緩衰老、永葆年輕心態的“青春密鑰”。
研究者發現,人體內啡肽含量最高、受體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恰好與學習和記憶功能相關。朗讀歌詠、跑步爬山、瑜伽冥想等需要長期堅持的行為,都能有效促進內啡肽分泌,踐行這些活動的人,也因此被稱作“內啡肽體驗者”。與追求即時快感的多巴胺不同,內啡肽的追尋者更專注當下,全身心沉浸於過程之中,將成功視為水到渠成的副產品。他們追求的是專注投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心流” 。
處於“心流”狀態時,人們往往不願被外界打擾,抗拒一切中斷,即作家所謂的進入創作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伴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由此便能理解,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的過程中,歷經1200多次失敗,卻始終樂此不疲,直至成功發現鎢絲的深層動力——正是內啡肽賦予他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