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鮑事天:戰前菲華記者聯合會的史事

2024年03月18日 22:2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3月18日 22:28

  19世紀末期,岷市就有華文報紙。第一家華文報是《華報》1888年由陳謙善甲必丹的外交秘書楊匯溪創辦。楊氏精通中、英、西3種文字。他創辦《華報》,自任編輯兼翻譯,相當艱苦。該報開了數月即因虧蝕停刊。但楊氏雄心未泯,又於1889年開辦《岷報》,也因銷路不廣,遭到同樣的命運。接著有《益友新報》、《岷益報》及《華鐸新聞》等3家華文報相繼開辦,但不幸都因經費困難,先後停辦。

  辛亥革命之初,孫中山先生為號召海外華僑支持革命運動,乃在菲律濱成立同盟會支部,並指示同盟會會員鄭漢祺、史國銓、吳宗明等創辦《公理報》為革命機關的喉舌。鄭為孫先生在香港醫學院的同學,對革命運動甚表同情。1914年二次革命失敗,討袁運動如火如荼時,孫先生為擴大號召,又組成同盟會粵籍同志支部,由同盟會會員黃海山、陳官明等人開設《民號報》為其宣傳工具,所以《公理報》與《民號報》均為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為國民黨在菲的宣傳機關,直至日軍侵菲,兩報被迫停辦為止。在此20年中,又連續出辦了《中華日報》、《平民日報》、《新福建報》,以及後來的《華僑公報》、《救國日報》、《中西日報》等,均因業務無法開展,數月或1年半載即宣告停版,壽終正寢。

  20世紀的20年代,菲國會通過了“西文簿記法案”,規定一切賬薄須用英文、西文或菲文記賬,不准再用華文,華商深感不便,大為反對,在菲法庭控訴失敗後,又派代表到美國大理院力爭,結果勝訴,該法案宣佈無效。中華商會會長李清泉認為華商須有充分商業知識,才能應付新的環境,力求發展,於是發起創設《華僑商報》,由于以同負責。于原為商會秘書,為人嚴正不阿,日軍侵菲時期,遭害殉難。商報日益發達,成為當時菲國最大華報。不久,國內因軍閥割據,福建治安不寧,華僑發起救鄉運動,設法拯救同鄉人民。救鄉會因環境所需,為集合力量參加工作,又有《新閩日報》之創設,由吳半生主持,經濟來源仍靠李清泉支助。本世紀30年代初期,華文日報仍繼續存在者有4家,即:《華僑商報》、《公理報》、《新中國報》(此報系1930年由《民號報》改組,更名為《新中國報》)及《新閩日報》(系下午報)。日本軍閥侵略東北後,1931年度,《民情日報》出版,由老報人陳佑蓀負責,自任編輯。1933年閩南聞人王雨亭來岷,發起開辦《前驅報》。此報帶有左傾色彩,未到兩年即停辦。《中山日報》系七七抗戰開始後開辦,由謝德超集合國民黨同志王泉笙、鮑事天、莊萬里等人主辦,宗旨為宣揚三民主義,力主正義,反對日本侵華暴行。1942年日軍佔領菲島,該報被封閉停刊。

  1931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攻佔瀋陽,侵略東北3省後,菲律濱華僑新聞記者為號召全體僑胞群起抗日,救亡圖存,特集會組成了“菲律濱華僑新聞記者聯合會”,負起宣傳抗日工作。當時5大華報新聞記者有下列諸人,大部分系記者會活動份子:

  1、華僑商報:來遠甫、陳道楨、鄭維求、吳序安。

  2、公理報:杜劍秋、陳祖濤、陳先知、楊文郎。

  3、新中國報:鮑事天、馬樹禮、郭慶元、潘振奏、李健生。

  4、新閩日報:高承烈、上官世璋、鄺榕肇。

  5、民情日報:陳佑蓀、陳玉湖。

  (另有一位老報人林籟余,系名詩人,因病長期住在崇仁醫院療養,未參加活動。)

  這些記者都系卓越之材,有的中西兼通,博學多才,如來遠甫、陳道楨、馬樹禮等;有的是學養精湛,著術豐富,如陳佑蓀、潘振奏、郭慶元(後任怡朗中山中學校長40餘年);有的是年輕有為,如杜劍秋、鮑事天、上官世璋及鄺榕肇等青年才俊。在60年前,雖不能說此時期為菲華新聞界全盛時代,但也可說是菲華新聞界的興旺時期。上列人士僅馬樹禮在台灣擔任中央要職,杜劍秋居大陸,生死不明;李健生移住美國;上官世璋罹病,未外出活動;陳先知因年歲已高,不常外出。

  回憶30年代,我參加新聞工作,熱忱愛國,奔走呼籲,慷慨激昂,無日不以救國事業為念。反觀今日社會現況,僑界許多人炙熱牟利,根本忘記60年前的深仇舊恨,殊令人痛惜不已!1931年起,日本帝國主義者以為時機成熟,妄想征服世界,於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發動侵略戰爭。佔據瀋陽之後,市華僑新聞界同仁義憤填膺,痛心疾首,深知此事決非偶發事件,必系日軍閥根據田中奏折21條所訂的侵華策略,開始有計劃的侵佔東北,作為深入華北,滅亡中國的先聲。

  事實上果如所料,日軍佔領瀋陽後,繼續北進,派大軍侵入吉林、黑龍江兩省,佔據各重要城鎮,政府軍隊紛紛後撤,未作堅強抵抗。但東北人民痛心鄉土沉淪,同胞遭難,忍無可忍,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在馬占山、李杜等人領導下,群起抗日,奮勇殺敵。日軍繼又向南,進襲錦州,猛攻山海關。迨至1932年1月28日,敵軍又在上海挑釁,掀起淞滬大戰。我19路軍及中央派遣之堅銳部隊死守疆土,抵抗暴日3月之久。海外各地僑胞一致踴躍發起反日救亡運動,岷市華報新聞記者乃首先組織記者聯合會,開始反日宣傳工作,從1931年底至1935年為該會最活躍時期。該會之成立繫在日軍侵華時期,是因時代的需要而產生,所以該會策劃之主要工作,均與反日運動有關,其犖犖大者約有下列數端: 

  一、發動抗日組織 

  各華報記者每日除報導前方戰事消息外,又連日著論,大聲疾呼,要求岷市各華僑團體立即召開聯席會議,商議共同組織華僑抗日機構。結果由中華商會出面召集各僑團代表在該會會所舉行會議。當時僑界重要領袖人物李清泉、楊啟泰、史國銓、王泉笙、陳三多、許友超等均親自出度,可見彼等均知事態嚴重,應即商討應付方案。新聞記者會亦派代表鮑事天、杜劍秋出席會議,提供各項意見,到會代表均表現堅決反日態度,結果決議組成“菲律濱華僑救國聯合會”,由中華商會及國民黨總支部代表負責領導。在經濟方面,李清泉先生慨允盡力支助。該委員會系由各團體代表組成,人事分配未盡妥善,商會方面熱心降低。救國會乃改由僑界聞人曾廷泉出任常委,負責推行實際工作。 

  二、宣傳反日活動 

  華僑新聞記者聯合會成員在日寇侵華期間,每日均著社論或短評,宣傳反日活動,提倡抑制仇貨,並嚴厲抨擊日軍暴行,每逢重要節日,均發行專刊或紀念特刊,擴大反日宣傳,有時協助救國聯合會編印特刊及編導反日宣傳話劇。並經常配合當時在話劇界最活躍的中華嚶鳴社,利用特別假日,公演反日話劇,在僑社廣泛掀起了反日狂潮,形成巨大的反日力量。 

  三、捐助義軍傷難 

  敵軍在東北攻佔錦州,襲擊山海關時,我東北軍何柱國部曾抵抗多日,犧牲慘重。同時,一二八淞滬大戰展開,日寇利用大批海空軍掩護,以陸軍為主力,進攻閘北、真茹、大場等地,我軍堅守陣地,全力抵抗,傷亡亦重。上海及各地均發動全國踴躍捐輸,資助戰費及救濟傷兵難民。菲華新聞記者聯合會每日在各報著論,籲請僑胞捐輸,反應甚佳,成績驚人。

  當時中日邦交未斷,華北戰爭及淞滬戰役僅系局部衝突,尚未達到全面戰爭的階段,但在東北內地,人民大規模自動組織抗敵義勇軍,由馬占山、李杜、朱霄青、孔憲章等人領導,與敵人全面抗戰,雖未能保疆衛土,但義軍在各地區組織龐大,人數眾多,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各個展開反擊,予敵重創,亦使寇軍疲於奔命,應付困難。各義軍部隊物資缺乏,尤其是交通被阻,槍炮糧米來源斷絕,生活困苦萬分,記者聯合會曾多次大規模募捐,透過上海各救濟機構,設法轉運後方,分別予以救授。 

  四、爭取菲人同情 

  菲國人民對日軍侵略野心,缺乏正確認識,大都漠不關心。記者會成員除透過英文報界朋友宣傳反日之基本意義,以及揭露日本對南洋各國之野心外,又參加菲人民主自由團體如基督教青年會及反侵略運動會等團體,爭取同情,有時公開向菲人講述日軍在菲暴行與日本處心積慮,終必破壞南洋秩序與各國安寧,菲人應提高警覺,防患於未然,勿使其陰謀得逞。

  五、其他工作聯繫 

  菲華新聞記者聯合會經常利用星期日(戰前星期日休假,星期一不出報)或閒暇時間舉行會議,商討一些相關問題,尤其對於反日宣傳如何計劃,如何推動等,大家坦誠交換意見,情感融洽,態度誠摯,並無界域之分,更無政治立場之爭,充分表現合作和諧的精神,為社會弘揚正義之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