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父親的人品與作品
屈指一算,老爸今年已七十開外。細一盤點,這一路走來,他上過山鄉,執過教鞭,演過草台戲,編過小話劇,當過土記者,摸過照相機……“鏡筆人生•群藝情緣”,這8個字,應該是他老人家的真實寫照。
老爸屬牛,秉性憨厚樸實。從沒見他發過脾氣,動過肝火。不管在家庭中、單位裡、社會上,他總以人為善,以和為貴,真可謂敦親睦族友鄰、仁和慈祥有加,“好好先生”而得名。泉州攝協兩屆副主席兼秘書長,他均以全票通過而當選。也因好家長引領好家風,豐澤區“最美家庭”,我家摘取了“三連冠”。也正因為他秉賦隨和善良氣質,成全了他的一生鍾愛:群眾文化藝術的組織、輔導、研究與宣傳工作。自1972年供職於德化縣文化館,進而服務於原晉江地區群藝館、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攝影家協會,從未間斷他的鏡筆與群藝。
半個世紀以來,他先後組織過數百次的動態靜態藝術展覽,包括慶祝國慶40週年的群眾文化成果展、泉州地改市20週年成就展、改革開放30年泉州圖片展、泉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攝影展、《中國文化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赴中東(科威特)圖片展及回國續辦“海絲國際風情攝影展”……一直以來,他愛崗敬業,先後協助原群藝館長籌建泉州畫院,協助原攝協主席組建第三屆、第四屆泉州市攝影家協會。策劃並承辦過14屆全市攝影藝術節及第四屆全國城市攝影聯盟大會。組織過無數次的市內外、境內外、海內外的攝影創作采風、講座、賽事等藝術交流活動。並多次深入基層,協助當地創建各具特色的攝影創作基地或少兒攝影興趣班(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還曾是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福建分院泉州輔導站長,數年的苦心經營,終歸纍纍碩果。大多學員成為影像職場精英能手,學員們並為自己能成為當年的“攝影黃埔軍校”一員而無比榮耀。在理論研究方面,他曾有多篇群藝論述,先後發表於《中國文化報》、《文化大視野》、《群文學研究》、《福建攝影論文集》,並有《泉州-民俗文化攝影的綠洲(圖文),榮幸地在世界民俗攝影研討大會上展示。幾十年來,父親一手鏡頭,一手筆頭,孜孜不倦地犁光耕影於民間民俗、群團組織;追光逐影於田間地頭、台前幕後,傾情聚焦故土家園文化設施的歷史變遷,激情記錄多項重大文化活動的盛大規模,動情描繪眾多德高望重的名老藝人光輝形象。除此,他還通過手中筆桿,謳歌數以百計的群藝英才,並加以推介。他筆下的人物,有省文聯領導、省群藝館專家、有市劇作家、民間舞蹈家、農民畫家、國家級影賽金牌得主,更多筆觸是:離退休幹部、職工,鄉(鎮)文化站長、村支書等群眾文藝骨幹及愛好者。因此,他曾受聘為《中國文化報》《福建文化報》特約記者。並曾榮獲“福建省攝影函授優秀輔導站長“、”福建攝影50年優秀組織工作者”、”泉州市先進社團工作者”、及文化部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等稱號。
縱觀老爸的影藝創作,因組織輔導佔據他的大量時間、精力,不可能潛下心來,釋懷專注搞創作,因而收穫欠豐,與“獲獎專業大戶”更是無緣。幾十年來,他僅憑著一
股牛勁與感情,拍攝視野之內的“工作照”,題材大都是群眾藝術圈內的風情人物,尤以台上台下、戲裡戲外、
本鄉本土見著。細一掂量,也不乏有些珍品,並被收編於《中國文化年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或提
供為南音申報“世遺”的有關圖像資料。
黑白作品《傘舞》,取材於原泉州雙陽華僑農場職工表演的印尼民間歌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在一次下鄉觀摩中,巧妙地運用線條、影調、對比等光影手段,追隨著浪漫明快的音樂節奏,恰到好處地將5把彩傘一對男女演員的精彩表演瞬間,定格在雋永的舞台畫面上,構成了一幅富有動感、美感的僑民幸福生活景象。該幅作品於1986年,榮獲全省群藝館、文化館幹部攝影比賽銀獎。
《威遠樓之夏》,拍攝於市政府堅持數十年的文化惠民工程。為豐富古城百姓盛夏精神文化生活,滿足戲迷夏夜
消暑納涼,自1989年至今,一年一度的文藝團體聯袂展演常盛不衰,廣為大眾喜聞樂見。老爸退休前,每逢演出,勢必到場,懷揣相機,潛心“獵物”。該圖採用現場暖融溫馨和諧光線,廣角鏡頭近景抓拍,戲場舞台上下氛圍濃烈,演員觀眾入戲入迷,尤其台下男女老少,千姿百態。洋溢著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和諧社會風貌。
《火鼎公婆》,則抓拍於節日民間“踩街”中的文化景觀,生動自然詼譜地再現了富起來的村民喜慶紅火日子的愉悅情感。
記得今年開春逢辛丑,恰是老爸本命年。他曾即興老歌新編一首《我是一頭牛》。大致是:我是一頭牛,來自大泉州。酸甜苦辣考驗我,精神更抖擻;雖說是老牛,但求不落後。只要能喘氣,不爭上游不罷休!
衷心祝福老爸,老當益壯。繼續當好群眾文化戰線的人梯蠟燭鋪路石!成為名副其實的老黃牛、孺子牛、奮蹄牛!
2021年4月9日
〔朱煌年影藝感言〕
捕光捉影須牛氣,
深入生活接地氣,
群眾藝術講和氣,
影藝作品揚正氣。
活到老,學到老,耕耘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