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林華東:宋元泉州 「光明之城」向海而生

2022年01月14日 22:0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1月14日 22:02

  這是一片橙色的世界:溫暖、歡樂、華麗、車馬輻輳,商業繁盛,財源滾滾。刺桐城敞開胸膛,笑迎四方來客。日子過得如東西塔頂的金葫蘆,熠熠閃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古城四根方柱,頂著壯實的身軀,與世界對話。文明,和平,廣博。

  古韻悠長,城脈沿襲的泉州,像一位滿腹經綸的老者,向後人講述著朝氣蓬勃的故事。

  泉州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了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創造性演繹了東方海洋文明,引領了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的發展。

  歷史上的泉州,許多科學技術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過巨大影響。例如,高超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提高了那個時代世界海上遠航交通的安全性能;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橋樑技術,“筏形基礎”“養蠣固基”“浮運架樑”造就了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睡木沉基”先進技術建成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安平橋;磁灶窯和德化窯等陶瓷古窯先進的窯爐技術生產了大量令世人愛不忍釋的瓷器產品,推動了海上商貿活動;國內首個科學考古發現的安溪青陽塊煉鐵產品,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其“板結層”冶煉處理技術更是獨具一格……

  這是中國的泉州,更是世界的泉州!

  中世紀的泉州刺桐港是世界級的港口,不僅擁有良好的港口航道,還擁有良好的地理優勢。刺桐港北承寧波、杭州、揚州、南京,西南接廣東、廣西,構建了以泉州為中心的港海航線,南宋市舶司的建立促使泉州一躍成為中國向世界商貿交流的世界級大港。

  刺桐港連通亞歐非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泉州先民以創新的精神開創了宋元泉州港400年輝煌歷史。他們敞開胸懷迎納來泉交流的不同文化,留下了千年古跡;舟船為馬、梯航萬國、開闢世界航海通道,展示了“和合共贏、堅韌進取”的中華海洋文明。

  那個時期的泉州,造船業領先世界;曾公亮《武經總要》記錄了“火藥配方”;趙汝適的《諸蕃志》、汪大淵的《島夷志略》都展示了海航商貿的精彩。泉州的先民把中華文明傳向歐洲,在歐洲的文藝復興、科技發展和海航繁榮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歐洲的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刺桐港衰落之後,泉州人仍然繼續他們的耕海牧洋,堅守東南海疆,開闢台灣寶島;繼續浮海“過番”(泉州人把赴南洋謀生稱為“過番”),堅定地走向世界,把象徵海洋文明的海神天後信仰遠播到海絲沿線各國,把“和而不同、互惠友善”的中華文化展現給世界人民,為僑居地的經濟和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讓世界最為驚訝的是,泉州的多種宗教竟然能共存相容,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拜物教、猶太教與道教、佛教共處一城。

  可以想像那個時期的泉州,清真寺的祈禱、摩尼教的聖火、古基督教的禱告、佛教的梵音、道教的清修,以及天後宮的頂禮膜拜和府文廟的琅琅書聲,是那樣和諧美妙地交融在一起,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歷史上中國有多個對外港口,同樣都是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唯獨泉州能兼容並包、多元文化共存,特別是刺桐港衰落之後,這些宗教遺跡猶在,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泉州先人敬天敬地敬自然的雜糅信俗使“你好我也好”的人間生活信條轉化為宗教和諧相處的心靈依據。

  泉州族群禮佛敬神,信俗雜糅,其深處隱藏著對人生平安和生活幸福的寄托,張揚著泉州文化獨有的個性。有心人還會發現,開元寺裡有古印度教雕刻的石柱,泉州奏魁宮廟牆隱藏的裝飾有十字架、天使、蓮花、雲紋、華蓋等圖案的古基督教石碑,泉州草庵摩尼教明清之後轉型為民間信仰,泉州天後宮收藏猶太教飾物“六角形”抱鼓石。這一切也都在訴說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和容納力。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改變了世界,通過向海外輸送中國的茶瓷絲綢、中國工藝技術,通過民間互動傳播儒家、道家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沿線國家和地區,甚至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許多國家崇尚中國瓷器之風盛行,日本和英國先後形成茶道文化和下午茶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同樣也在改變泉州,這座古城具有了“光明之城、和平之城、勤勉之城、智慧之城”的鮮明特色。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全球化想像。海上絲綢之路帶給西方人的中國印象,成為他們對內變革社會與對外遠航擴張的動力源泉。泉州族群在海外交往的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中國與域外世界的對話體系。海上絲綢之路留給泉州族群向海而生的商貿意識,從古至今一以貫之。在當今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面前,泉州人的商貿活動更顯生機,鑄就了“泉州模式”和“晉江經驗”。泉州成為中華文化海洋文明的代表、世界商貿運營的典範、中華民族拚搏江湖的樣板。

  泉州,一個充滿神奇故事的地方。在這裡,你會發現,早在西晉時期就有漢人信仰的道觀、寺廟,還有刻錄西晉年號的漢人塚墓磚石;你會發現,漢語其他方言已經消失了的秦漢古音還在這裡的人們口語中延續,古代漢語的基本詞彙依然活躍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泉州,就似開元寺中的千年古桑,歷經風霜雨雪、雷轟電擊,依然枝葉繁茂、勃勃生機。

  泉州先民從北方而來,他們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堅守“厚德載物”的民族文化共識,不忘來處、尊宗敬祖、心存“三畏”(畏先靈、畏神靈、畏生靈),綿延多元融合的文化傳統,成為維繫中華活態歷史文化的典範。

  泉州族群打破“重農抑商”傳統思想,依托東南海疆,打造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海洋文明,使泉州的經濟地位從邊疆走向中國和世界的中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泉州族群深度演繹“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精神,破解“安土重遷”的農耕思想,自古至今始終堅持拓展精神,尋求發展機遇,開闢台灣寶島,走向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文明的使者。

  泉州文化的核心精神,一是重鄉崇祖——堅守文化皈依,傳統不丟棄,新潮不落伍!二是愛拼敢贏——自強不息,敢于險中取勝、向海而生!三是重義求利——堅持利益共享、互惠共贏,講究實際、反對虛無!四是山海交融——善于趨利避害、靈活機變!

  泉州是一個古老而又樸實的地方,承載著不斷進取、堅韌頑強的文化精神。

  在漢武帝平閩並移閩越人于江淮間之後,漢人開始進入閩地開發泉州,迄今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朝廷在泉州設立東安縣(公元260年)算起,迄今也有1761年。泉州還很年輕,雖然已經步入GDP萬億俱樂部,宋元刺桐港的輝煌,帶給了泉州無上的榮耀,同時也賦予泉州不斷進取的信心。21世紀“一帶一路”的建設,泉州依然立足改革開放的潮頭,依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奮進。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供稿

  “中菲人文之驛”編委會編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