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春秋雨:閒話魯迅「筆名」

2022年09月06日 23:1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9月06日 23:10

  翻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很多作家、學著都有自己的“筆名”。如老捨、巴金、曹禺、茅盾、夏衍、田漢、丁玲、艾青、郭沫若、路遙、莫言,等等。他們的原名大多鮮有人知,而他們的“筆名”,彷如浩瀚蒼穹中的一顆顆明星,輝映在我國現當代文學征程上。

  作家、學者為自己確定的“筆名”,或是性格的體現,或為隱其身份,或凸顯其思想、文風。他們的“筆名”所以流傳久遠、為人們所銘記,重要的一條是創作出前無古人、思想深邃的傳世佳作。盤點中國現當文學史,“筆名”最多的當屬魯迅先生。有說先生的“筆名”170多個,有說140多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本《魯迅全集》為117個(不含“魯迅”一名)。

  魯迅本名周樟樹,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的筆名。“魯”取自母親姓氏,“迅”表示迅速,“魯迅”二字意為愚魯而迅捷。此前的1907年,他留學日本在《河南雜誌》上發表論文時,曾使用過“迅行”,意為自勵奮進。

  魯迅用過的“筆名”,有“戎馬書生”“嘎劍生”“索士”“索子”“俟堂”“堂俟”“華圉”“隋洛文”“康白度”“何家干”“敬一尊”“一尊”“孺牛”“夢文”“燕客”“旅隼”“隼”等等,在上海時用過的“筆名”近80個(見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的“筆名”有的只用過一兩次,有的用過一二十次,用的最多的是“魯迅”。先生在文章上頻繁變換筆名,不能不說與那個年代、撰寫的文章題材及其性格有關。首先,魯迅工作生活的年代,內憂外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其次,魯迅的文章尖銳犀利,多抨擊腐敗官僚、社會時弊;再次,魯迅性格倔強,敢怒、敢言、敢罵、敢打。為了深刻揭露抨擊腐朽社會制度帶給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苦痛傷害,喚醒被奴役壓迫的民族和人民,同時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選擇用“筆名”發聲,讓仇視、詆毀自己文章的人,陷入時時被揭露抨擊境地。如,他的筆名“嘎劍生”,寓意像持劍勇士一樣,勇往直前;他的“豐之餘”,是對“創造社”污他為“封建餘孽”的嘲諷;筆名“隋洛文”則是影射浙江黨老爺許紹棣。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民族文化巨匠,他不僅開創了新文化運動白話文小說先河,讓人們從晦澀蹩腳的“之乎者也”中走出來,接受更多新文化、新知識、新思想。而且努力讓人們從“狂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華老栓”“閏土”等人身上,讀懂“吃人”的封建專制帶給國家、民族的屈辱和傷痛。

  “魯迅”和他的小說、雜文,不知不覺走過了百年。如今,當你再讀到“魯迅”時,讀到還只是似隸書般的鬍鬚,還是“匕首”“投槍”嗎?“魯迅”兩個字是不是還代表誠愛、風骨、剛強、風采?先生勇敢承擔人生磨難那種“孺子牛”品格,是不是尤其純潔崇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