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馬忠 :范曾研究為何沒有實質性突破?

2023年01月12日 01:0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1月12日 01:02

  《范曾研究》人把它看作是精神獨特存在的一種學術洞見,他們對研究范曾有很高的要求,關涉一個學人的思想、視野與立場等。當下,范曾研究面臨諸多問題,我們必須反思研究會成立13年,《范曾研究》為何還在原地踏步,沒有實質性突破?

  這是本人日前與范曾研究會發起人楊青雲的對話。這次對話,是源於我擬為其《范曾新傳》再次撰寫推介長文。思考在先,開門見山:“你搞了這麼多年《范曾研究》,不是說沒有成果,而是很多東西可能還在原地踏步,吃老本。據我觀察,一個重要原因,是你沒有找到社會資源,以及做這個研究的資金保障。其二,沒找到研究成果的發表平臺。假如有合作媒體,那麼你拉的這個團隊,搞的這個研究,就大不一樣了……”

  所謂忠言逆耳。因為在微信上關於《范曾研究》的看法和交流,於是便有了對“范曾研究反思”促使“我”或“我們”一起加入到新年的新“征程”。這一積極的姿態背後隱藏的是絕對的讓人哭笑不是。這裏,不妨再重提一段陳年“醜事”。

  曾景初先生,著名版畫家、美術編輯,讀其致錢海源先生信,多次言及畫家范曾,大致對範是極度反感的。為收集范曾的情況,景初先生有次碰到畫家郭慕熙先生,因知其夫劉淩滄先生是范曾的老師,且是範相對認可的專業老師,便徑直向其打聽消息。想景初先生之執著,不忌人之師生關係,也真是有些可愛的。郭慕熙先生不願介入紛爭、惹麻煩,然又礙於面子,便向景初先生透露了范曾在學生時期,為找郭沫若給他那幅畢業作品《文姬歸漢》題款,在郭的住所前蹲守了很多天,當被其守得時,立即大膽上前請題……沒想到郭也滿足了他的要求。范曾得到郭沫若先生的題款後,卻被系主任“嫌棄”,也遭到其他一些人的質疑,認為他是在借“官場之力”影響學院畢業作品的獨立、公正評審,然在那個年代比較單純的學生群體與非專業圈子中,文藝大官員為學生作品題款終是很好的“社會新聞”,這種現象或風氣至今沒有絲毫改變。

  然而,個三在撰寫范曾的這件“醜事”時,用的是“范曾得手了”——好似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並“多次言及畫家范曾,大致對範是極度反感的。”甚至“膿已走掉……”(見《文藝名家書信裏的范曾》)。甚至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文“范曾不送作品,信你就輸了”。等等。其本意,是倘沒有看出范曾能有什麼值得“托”郭慕熙對范曾“向其打聽消息”云云。最要緊的是,個三在《歷史中的變與不變》中醜化范曾之外,還以《文藝名家書信裏的范曾》來收集所謂范曾的“黑材料”,確實用心良苦。

  名人是非多。有人處於好意,指出作品的不足;也有人出於嫉妒,說出一些狠話。於是,在對待藝術家作品和人格上出現褒貶不一的評價,這不足為奇,偃旗息鼓不是正道,百家爭鳴才有百花齊放。希望在於將來,決不能以個三一篇文章、或一本關於范曾“黑材料”的《文藝名家書信裏的范曾》之證明,來折服了他們所謂“黑”范曾的歷史。則必以“范曾研究”角度的確在,或確認,或以“範學有道”情感延續,走進范曾的內心世界。

  佐證於范曾研究史,有不少方法論的經驗。如對閱讀楊青雲《范曾新傳》的過程越來越帶有個體生命的印記,這自然與《范曾研究》相關的不斷凝視與反觀,並非都是研究范曾散落在不同領域,細細考量重複的勞作。重要的是,在這考量重複的勞作中如何把《范曾研究》搞出實質性突破?加上一些走紅的理論家們是不太願意談論范曾的,他們認為這個人物已經被國家主流媒體過度的闡釋,變得不好把握。

  杜鵬程說,學術研究貴在求真、求新、求深,而求新又是基本目標。但我們今天的單一知識結構似乎又難以應對其豐富多彩的《范曾研究》,只能在這書畫漸熱的時代踏踏實實作好《范曾研究》,這才是正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