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國鵬:泉州,究竟有多少阿拉伯人後裔?

2023年01月12日 23:5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1月12日 23:57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北望福州,南視廈門,東瞰台灣島,泉州是閩南民系城市之一,以閩南話為主要方言。

  這個既不是特區也不是省會城市一般“地級市”的泉州,2020年,泉州市GDP竟然“破萬億”,達10158.66億元,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除了錢多,還有就是人多。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泉州市常住人口為878萬人,比省會福州的829萬人還要多。

  這個數字還不包括祖籍泉州的海外華僑、華人750多萬和港澳地區同胞79萬,還有與泉州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的台灣的900萬泉州籍人士。

  有人說,泉州人很會做生意,這點不錯。“中國品牌之都”早已深深印入國人腦海,從“服裝鞋帽”到“五金建材”再到“茶葉、瓷器、石雕”,可謂無所不有。

  其實,早在宋朝時期,國都雖然在中原腹地,但泉州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港”,這裡商貿繁盛。

  北宋時期,泉州為了方便外商前來經商,就專門設置了“來遠驛”,類似今天的“國賓館”,用於接待外國商旅。據《方輿勝覽》記載,泉州“土產蕃貨,諸蕃有黑白二種(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皆居泉州,號“蕃人巷”,每歲以大舶浮海往來,致象犀、玳瑁、珠璣、琉璃、異香、胡椒之屬”。由此可見,當年這些“洋貨”通過泉州港進口到大宋疆土的,而泉州的待客之道又使外商感受這座城市的溫暖。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對泉州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當年的“國際大都市”泉州是這樣描繪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刺桐(泉州古稱)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像。”

  以至於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前,特意在泉州港停留,可能試圖找尋“前朝留下的榮光”。泉州人自豪地稱:鄭和船隊能順利到達西亞、東非等地區,並開創了人類航海史上空前壯舉,這與泉州靈氣神祇的護佑有關,當然是“一地之言”,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泉州外貿商港“橫跨三朝”的輝煌歷史,鑄就了今天商貿繁盛的時代。

  今年七月,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泉州在橫跨三朝的對外商貿往來中,必然吸引了外商前來這座充滿魅力的國際大都市。由於泉州的經商環境良好,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湧入泉州,使之成為多元文化與宗教包容的都市。

  有人說:“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宗教看泉州”。西安無疑是地下文物的博物館;而地面上的宗教博物館則在泉州。

  泉州除了“世界三大宗教”相依並存外,儒教、道教當然也有,還有景教、摩尼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日本拜物教、猶太教等。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泉州考察“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專家杜迪安博士說:“我們看到泉州是一個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平共處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創建於公元1009年,由伊朗人艾哈默德重修於1309年的清淨寺。該寺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又名“艾蘇哈大寺”。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由此可知,當年有眾多的阿拉伯人居住在泉州。那麼,泉州地區又有多少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後裔呢?

  2004年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一側又建成了具有濃郁阿拉伯建築風情的伊斯蘭文化陳列館,2008年11月25日,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伊斯蘭文化陳列館,舉辦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專題開館儀式,邀請了中外專家參與。有阿拉伯專家認為,宋元時期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達五萬餘人。有學者保守估計,這批早期的阿拉伯波斯人經過六七百的繁衍生息,後裔人數可能多達二三百萬人。

  在晉江陳埭鎮,有下轄的7個回族行政村,分別是江頭、岸兜、溪邊、四境、花廳口、鵬頭、西阪。

  晉江陳埭的丁姓,百崎回族鄉的郭姓、永春縣的蒲姓,被稱為:阿拉伯波斯人後裔“三大姓氏”。

  當然,經過六七百年的文化融合,這些阿拉伯、波斯人後裔幾乎已經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融入當地習俗。

  閩南人有傳統節日祭祀的習俗,可謂逢節必拜。但,丁姓與郭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重大祭祀時不用豬肉,特別是祭祀祖先。

  古時候,閩南以農耕文化為主,普遍認為牛是農活的好幫手,因此形成農人不吃牛肉的習俗。但是,同為農人的陳埭人卻吃牛肉,有“不吃牛肉不是陳埭丁”的說法,意即“陳埭丁姓回族後裔都吃牛肉”。有別於當地“閩南人”之意。

  在泉州,除了有豐富的閩南小吃外,牛肉羹也是這座古城獨特的美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