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春秋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23年11月09日 22:5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09日 22:5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還包括以下幾句:“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大意是,支持他的人少到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孟子,中國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重“仁義禮信”,將“道”融入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論中,他倡導的仁政、道義、正義,在兩千多年中國文明歷史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子的哲學思想與其他國家、民族宗教信仰一定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其所闡釋的“民貴君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念,與世界上所有國家、民族所追求發公平正義、和諧共融、幸福安寧意願應該是相通的。

  當下,愈演愈烈的巴以衝突,正在給巴以兩國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創傷,外溢效應不僅波及中東地區多國,而且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多個國家、國際組織提出建設性建議。

  巴以兩國多年未解之“情仇恩怨”,一說源於歷史,一說與種族信仰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如何看待歷史、信仰,如何讓兩國盡早止戰和談、擺脫戰爭,還百姓一個持續和平、和諧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無疑是兩國執政黨及其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

  世界進入現代文明時期的今天,和平合作、和諧共融、互利共贏,是每一個國家、政黨、民族的理想追求,是造福廣大民眾的最佳選擇。人類文明是繽紛多樣的,地球不會圍著某個國家意志旋轉。每個國家、民族和民眾,都有主權和信仰被尊重的權利,而包容、道義和人的生存權則顯得尤其重要。相反,強權政治、霸權欺凌、打壓威脅攫取他國利益之行徑,早已為人所不齒。且歷史已然清晰表明,人類社會上演的每一次文明與野蠻、正義與邪惡、公道與霸權之較量,最終的結論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如果說巴以衝突是一場為了主權、民族利益而戰的爭鬥,不如說它更是一場以犧牲無辜民眾生命財產為代價的戰爭。特別是西方某些國家源源不斷為以色列輸送槍炮彈藥,這與大多數國家勸和促談、運送急救物資,其用心不是很清楚嗎?

  中國人尊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堅信“得道”得的是“天下之道”“人民之心”,違背公道、正義、民心,就無從談及“王天下”之道。回到巴以衝突問題。無論巴以衝突源於何種原因,想達到什麼目的,雙方都須頭腦清醒,保持克制,都不能以犧牲廣大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代價,不能用犧牲人的生命換取“和平”乃至利益。換言之,歷史上的每一次大小戰爭、宗族衝突,哪一次有“贏家”?誰是“贏家”?唯有“得道者”才能贏得世人稱讚。因為真正的“贏家”不是只靠“拳頭”,靠拉幫結伙“打群架”打出來的;要靠公道正義、理性理智,要直面歷史和現實。否則,僅靠“拳頭”和“打群架”,終其結果會成“戰爭販子”,會失去人心,成孤家寡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