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霞:《國醫》,讓普通讀者走近中醫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14日 00:18
《國醫》是安徽作家春桃的一部非虛構作品,以老中醫陳萬舉的傳奇一生為線索,講述了近百年來中國中醫興衰多變的坎坷歷史。從採訪到終筆,《國醫》花了春桃八年時間。磨礪八年,自非凡品。
先說書的特點。所謂“帶著鐐銬的舞蹈”,形容了紀實性文學作品的寫作難度。不能如小說般虛構和誇張,一不小心就寫得刻板僵硬,讀起來味同嚼蠟。《國醫》卻不同,它生動,可讀性高。
首先,故事性強。
集鎮上的霸王余八的疝氣病犯了,一節腸子掉進了陰囊,疼得在床上打滾。陳萬舉將余八放到牛車上,在他的屁股底下墊個枕頭,讓他撅著屁股頭朝下躺在牛車上。騾子拉著牛車在大雨後泥濘不堪的村道上瘋狂奔跑,在劇烈的顛簸中,昏死過去的余八被顛醒了,掉入到陰囊的那段腸子,也神奇地被顛回到了肚子裡。用飛車治好夾腸疝這種聽起來荒謬卻又真實的故事,令人捧腹之後,又驚歎陳萬舉的奇思妙想和大膽舉措。
因為這件事請,師傅宋立人誇陳萬舉有做醫生的天賦,準確說來是做中醫的天賦。中醫與西醫不同,後者靠先進的儀器,走規範的流程,中醫更多時候依賴人(醫生)的判斷。而高明的中醫,懂得對方子靈活運用,即便簡單的感冒,天熱有天熱的方子,天涼有天涼的方子,不同情況的病人在用藥和劑量上也都會有所不同。針對疑難雜症,更需要醫生的經驗加對症的靈活處置。
陳萬舉用“笑療”治好抑鬱症,用“哭療”醫治頭痛病,用病人的“小雞”吸食薑汁治好了危難病症“真頭痛”,他讓啞巴開口說話,還救活一個已經嚥氣了的人……一樁樁、一件件真實的醫療奇事給《國醫》蒙上了傳奇色彩。
這些醫療案例之所以成功,其根源都在於陳萬舉對醫方醫理的靈活應用。他不拘泥於古方,面對險惡多變的危重疾病時,遣方選藥既謹慎又靈活,應變敏捷,因此,才能治療好一個又一個疑難病例,成為一代名醫聖手。
《國醫》的另一個特點,文字樸實但細膩,令人信服。
我個人沒什麼耐心,對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光當響的半罐子水吹噓的中醫妙方從來都不以為然,哪怕出於禮貌作傾聽狀,思緒卻往往神遊太空。而《國醫》裡關於中醫藥理的敘述清晰、明確,且淺顯易懂,讓我不僅沒有不耐煩,還忍不住拍手稱快。
比如,藥材在藥櫃裡存放,大有學問。當歸、白芍和川芎一類常用藥放在藥櫃的中間,便於抓取;佛手、大青根、淡竹葉等,質地較輕平日用量也少,就放在高層;礦石類、化石類、貝殼類的,如紫石英、龍骨和海龍海馬等,放於藥櫃的底部……冰片、青黛得存放在瓷壇裡,砒霜等劇毒品應專櫃上鎖……
作者還寫:中藥湯劑應溫服;疾病在胃以下的肝、腎病人,應在飯前三十分鐘用藥;疾病在胃以上的心、肺病人,宜在飯後三十分鐘用藥;清熱解毒補益的藥,應空腹用;安神一類的,最好睡前半小時服用。
作者不厭其煩的細細敘述這些,我呢,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邊讀邊頻頻思索點頭。
再談談陳萬舉這個人物。
陳萬舉出生於安徽省懷遠縣裔家灣,讀書時崇拜范仲淹,受范仲淹“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雄心壯志深深影響,從小立志,要當一名濟世救人的良醫。他師從清末名醫巢渭芳的弟子宋立人,又是針灸大師承淡安的門生,一生坐堂行醫七十六載,攻克大量的疑難雜症,用自己的仁心仁術救治無數病人。
他有天賦,對中醫熱愛到癡狂,學習時刻苦鑽研,實踐中認真探索、記筆記,認真總結,終成中醫大師。
他有一顆慈悲之心,凡有病人找上門來,不管你是有錢有勢、有著萬貫家財的富人,還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一貧如洗的窮人,他都一視同仁,盡力施救。鄭郢霍亂之時,他和師傅宋立人不顧自身安危,發揚醫者仁心的風範,開設臨時診所,醫治了許多霍亂病人。
他高風亮節,人生字典裡沒有靠醫術賺錢的概念。對生活困難的,他只收藥費,不收診金;一時連藥費也拿不出來的,允許賒賬;有錢人看病或出診,診金自便;無論有錢還是沒錢的,扎針一律不收取任何費用。
他豁達通透。他拒絕賣藥方給藥廠,也不同意將自己的行醫事跡排成電視劇,這說明陳萬舉不僅悟透中醫藥理,而且把人性人性看了個明白。
陳萬舉,如疾風中的勁草,在坎坷的人生途中,在動盪的社會變遷中,在人心逐漸迷失的現實裡,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堅持著治病救人的初心。陳萬舉是個體,但以他為代表的無數中醫師們,為祖國國醫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國醫》,讓普通讀者走近並瞭解祖國的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