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丁鐸:推進南海海上搜救合作任重道遠

2024年04月05日 00:0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05日 00:06

  近年來,雖然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南海局勢始終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這得益於地區國家共同的努力,也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發揮“穩定器”作用的結果。

  南海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能源通道。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佈的中國交通運輸統計年鑒,南海分佈有3條國際主航路和27條區域性支線。全球有50%的商船和1/3的海上貿易航經於此。南海漁業資源豐富,周邊國家漁船數量眾多,2023年有超過21萬艘次的漁船在南海作業。

  與此同時,南海災害性天氣頻發,海況複雜多變,暗礁和淺灘眾多,維護海上航行安全和開展南海搜尋救助的任務十分艱巨。

  根據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海上搜救是針對船舶碰撞、傾覆、擱淺以及飛機失事墜海等海上事故,以搜尋、救助人命為主要目標的行動,是一種以公益性為本質特徵的行為。

  在操作層面上,由於海上險情大多為突發事故,海上搜救活動還有較高的時效性要求,國際上一般將兩小時到達搜救現場作為專業海上搜救力量覆蓋範圍的主要參考依據。

  由於海洋空間廣闊,活動主體多樣,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也存在區別,海上搜救活動要想做到及時有效,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協調性。民間社會力常被鼓勵或要求實施海上搜救或參與搜救行動,但海上搜救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它離不開政府主導,很多情況下還需要多國之間的合作。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中國與東盟國家對海上搜救合作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

  2023年3月,中國海上搜救力量在南沙群島萬安灘西南約60海里處成功拖救主機故障巴拿馬籍散貨船“FU-PING”輪(船上21人)至安全海域。

  2023年7月,中國海上搜救力量在西沙群島晉卿島西北約33海里處救助一艘主機故障漂航半潛船(船上25人),成功接拖並守護其修復主機。

  2023年9月,中國海上搜救力量在南沙群島永暑礁以西約10海里處救助一艘主機故障漂航的利比裡亞籍貨輪(船上19名菲律濱籍船員),成功接拖並守護其修復主機。

  2023年11月,馬紹爾群島籍外輪“ES-JASMINE”在航經北部灣水域時,船上一名越南籍水手不慎跌落貨艙導致手臂骨折,在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協調下,受傷船員在海口得到及時救治。

  多年來,海上搜救合作一直是中國倡導的南海務實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達成的共識。

  根據《宣言》第6條,有關各方可在全面和永久解決南海有關島礁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前探討或開展搜救領域的合作。在此後4期《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05-2010、2011-2015、2016-2020、2021-2025)當中,加強海上搜救合作均被寫入有關條目項下。

  2017年,中國與東盟國家落實《宣言》第14次高官會還審議通過了《建立三個技術委員會步驟非文件》,三個技術委員會中就包括“航行安全與搜救技術合作委員會”。在這些文件精神指引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事磋商,進行聯合海上搜救沙盤推演和聯合海上搜救演習,舉辦海上搜救高級培訓班,在實質性合作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當然也要看到,雖然在中國推動下,南海周邊國家的搜救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達成了階段性成果,但當前合作多屬於“一事一議”,且局限在少數國家,區域性合作機制化程度不高,覆蓋面不廣,也缺乏國家間統一、協調、常態化的應急預案和設施部署,國際救援協調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有待提高。

  考慮到南海問題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在南海形成全面覆蓋的、成熟穩定的區域性海上搜救合作機制依然有較長的路要走,但中國與東盟國家可以循序漸進,雙多邊並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推動海上搜救合作,助力南海功能性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擴展:

  一是加強海上搜救信息、技術經驗的資源共享,定期開展雙邊或多邊海上搜救桌面推演、通信演練或實船演練,不斷提高海上應急救助效能;

  二是鼓勵中國和東盟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渠道就海上搜救開展各種形式的科研、教育、培訓、人員交流等合作項目,包括信息技術和搜救裝備等的聯合研發等;

  三是依據相關國際條約,參照有關國際標準,在充分顧及各國國情的基礎上,中國和東盟國家可以探討制定海上搜救行動科學標準的操作流程、技術指南及預案。(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原載南海之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