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馬忠 :閱讀方式的變與不變

2024年04月11日 23:2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11日 23:24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書籍擁有著貫通從前、現在與未來的力量。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紙質閱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傳統經典圖書日益受到冷遇,撫卷讀書浸染墨香的場景也逐漸被滑鼠點擊的方式所取代,在重視閱讀的呼聲越來越高的同時,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傳統的閱讀習慣正在經歷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之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都會發佈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23年閱讀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人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80.1%。在數位化媒介中,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為105.23分鐘,手機閱讀等輕閱讀佔用閱讀時間越來越長。超過三成的成年國民養成了聽書的習慣。由此可見,數字設備的普及正在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電子閱讀器貌似在拯救閱讀,讓讀書的人多了起來。著名學者王餘光曾在網上寫過一篇文章《我們不得不面臨的時代》,提出我們在面臨閱讀轉型。文章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閱讀轉型是從手抄書到雕版印刷;第二次是機械印刷和新式教育的變革;而第三次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電視、電腦和手機等電子媒介,幾乎影響了每一位閱讀人。那麼,不看紙質書,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我認為它至少傳達了三方面的資訊:一、說明今人傳統閱讀的方式與習慣正在發生改變。數位化生活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並成為一種常態。二是暗示出紙質書的命運。廣州三聯書店、光合作用的倒閉表明,傳統的書店已瀕臨山窮水盡的境地。三是由此帶來的深層次影響,即數字閱讀的利弊問題。數字閱讀符合大眾流行文化與消費文化的基本特質,帶來方便的同時,這種“淺閱讀”也會將人引向功利性閱讀、思維能力弱化。

  傳統認為,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照此而言,閱讀的深與淺的確關乎到一個社會精神氣質的形成和走向。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數字閱讀容易陷入流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其淺層化在某種程度上對閱讀本身造成了傷害,這種閱讀習慣將致使思維能力弱化,最終導致文化底蘊散失、民族素質降低。顯然,這樣的憂慮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數字閱讀本身。試想,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有多少人願意選擇一本諸如《紅樓夢》之類的大部頭去“啃”呢?即使他想看也沒那工夫。從這個角度說,傳播中國文化必須接地氣,要適應時代的需求和發展,但這並不是說要把它庸俗化,內容也是同樣精彩的,但是傳播方式要與時俱進,做一些改變和更新。

  於是乎,“懶人聽書”、“喜馬拉雅聽”等聽書軟體應運而生,大紅大紫。由於內容豐富,攜帶方便,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這些軟體開始“聽書”的生活。從讀書到聽書,這是一個閱讀方式的跨時代跳躍。但這種變化並不意味著傳統閱讀的消失,當新的讀書方式成為閱讀主流的時候,這個過程才會完成,而目前還在變化中,有一個相對長的傳統閱讀和網路閱讀並存的時期,但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後者對前者的改變是個必然趨勢。這樣的變化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翻開人類的歷史,我們總是拚命想把閱讀的監視器變得更加簡便。文字和圖畫,早期刻在石頭上、動物甲殼上、竹子上,後來寫到皮革上、紙張上,再後來印刷、裝訂成冊,直到現在的電子與數字形態,可以用手提電腦、PDA和手機等媒介顯示,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閱讀的方便。我們一直希望閱讀的能力與機會能惠及越來越多的人。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是讀書還是讀網,這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讀什麼內容。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數字閱讀內容製作者如何在硬體開發上不斷創新,讓沉浸式的“深閱讀”在電子世界裏也能覓到棲身之地,顯得至關重要。也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閱讀習慣出現的問題可能不單單是作為閱讀主體的閱讀者的問題,作為製造閱讀品的人應該選擇最符合時代的語言和思想表達的方式去傳達那些經典的思想,才能避免閱讀習慣的命懸一線。

  一句話,“人生沒有絕路,任何情況下,絃歌不輟都是活著的最大依靠。”身處知識飛速更新換代的今天,我們手中的書本是什麼形式並不重要,深閱讀和淺閱讀之間也只有分立,沒有對立,能否堅持一種深得人類菁華滋養的閱讀習慣才是最為重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