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宋春來:人生如寄 ——讀《驅車上東門》

2024年07月18日 22:4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7月18日 22:48

  《驅車上東門》是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也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這首詩表達了知識份子在動盪時期的迷茫和悲涼的心態,也感歎了人生如寄。

  原詩如下: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迭,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白話譯文大意如下:

  驅車到洛陽城東門,就看到了城北邙山上累累的墳墓。我似乎還聽到了墓道上的白楊樹蕭蕭作響,而路兩旁的松柏顯得很陰森。墓裏早已死去的人,永遠都只能在黑夜裏了。他們深睡在黃泉下,千萬年都不會再醒過來。日月運行,冬去春來,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可人的生命卻如朝露那麼短暫。人生匆匆如寄宿,誰的壽命都沒有金石那麼堅固。自古至今,生老病死,即使聖賢也無法超越生死。有人服食丹藥想長生不老,可常常被丹藥所誤。還不如我多飲幾杯美酒,每天穿著綾羅綢緞多瀟灑。 

  要理解這首詩,就得先瞭解作者的時代背景。今人一般認為,《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在東漢末年。其時正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得最尖銳的時期,同時也是政治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社會動盪,民生凋敝,從詩歌中透露出來的情緒基本上就是愁腸百結。無法安居樂業,甚至有家歸不得,失意文人那種悲涼無望的心態,在《驅車上東門》裏表現得很充分。

  為何驅車上東門?作者沒有說明,也許他是四處兜風吧,來到了上東門,無意中看到了“郭北墓”,有所感才寫下了這首詩。東漢京城洛陽東面有三個門,靠北的叫“上東門”。在東漢,死人多葬於城北的邶山上。“郭北墓”也就是邙山的墓群。作者到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了邙山的墓地,積蓄在心底的悲涼隨即湧上心頭。這“遙望”說明離墓地尚遠,但作者依然能聽到“白楊何蕭蕭”,這是樹葉聲,那麼當時颳風很大?未必,這風也許是從他內心裏刮起來的。他之前也許就到過邙山的墓地,他知道那裏栽種有許多白楊樹,也知道夾路上有許多松柏,此時此刻,他腦海裏就閃現出那裏的情景。所謂言為心聲,作者一到上東門,他就想到這些,可見他內心之悲涼。如果他心裏充滿著陽光,充滿著希望和活力,他想到的肯定就是另外的事情,即使看邙山也會是山清水秀,樹木鬱鬱蔥蔥,風吹過時,松濤陣陣,一切都是清爽宜人,而不會想到那些悲哀的事情。

  可是這個作者,他不但看到邙山的淒清,還由此想到了墳墓裏的人再也無法醒來,這當然是悲觀的,但是他對人生歸宿的思考,他的徹悟,又讓人覺得他很清醒。對啊,人死了就如沉睡在黃泉之下,千年萬代再也無法醒來。人的生命就是那麼短暫,就像露珠一樣,太陽出來就消失。人生就像寄宿於旅館,住了一晚,結了帳走人,多舒服的旅館都不再屬於你的了。歲月如流,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循環往復,即便是聖人賢人也無法超越生死,無法長生不老,這些都是自然規律,而有人“服食求神仙”,最終也沒有用,有的還被丹藥所誤。於是作者想到了“不如飲美酒”,吃好穿好,瀟瀟灑灑過一生。我覺得,這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無奈,無奈中隱含著對生命的熱愛,總不能因為政治黑暗、生活迷茫而沉淪吧?

  也許,開頭作者是有些頹廢的,心態也是悲涼的,但是他後來對人生看透之後,我覺得他心態放平了,實際上是隨遇而安,這是一種從容。想想作為一個普通的知識份子,雖有匡世救民的思想,但是有幾個人具有足夠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既然人生如寄,生命就像露珠般短暫,那麼快快樂樂地過好眼前的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完成好手頭的工作,這沒有什麼不對。社會動盪,民生凋敝,這讓人遺憾,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強力的手腕去撥亂反正,也不需要每個人隨時去揭竿而起,時勢會造英雄,該來的時候就會來,歷史需要出現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就會到來。該出手的時候,也會有人出手。所以,落到一個具體的人身上,不必苛求每個人都能去扭轉時勢,那樣,人人我行我素,天下不更亂?而不糾結於現實,人的心境就會多一些平和,擁有的就是一顆平常心。

  人生如寄,學會珍惜每一天,珍惜眼前的人,珍惜擁有的一切,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多充實一下我們的人生,讓生命少一些遺憾,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陶淵明在《雜詩》中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曾國藩說的,“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複追。”無非也是說,人生如寄,要學會珍惜,如此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