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泉州洛陽橋:歷史之見證與精神之豐碑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7月24日 23:19
在福建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泉州市,洛陽古鎮與洛江區之間,巍然屹立著一座宋代古石橋,名曰洛陽橋。此橋雖遠離中原河南洛陽,卻承載著中原移民對故土的無盡思念與深深紀念。洛陽橋,不僅是泉州城東的標誌性建築,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意義,展現了泉州人民獨特的精神風貌。
南宋時期,詩人王十朋南遊至此,面對中原的遙遠與眼前的洛陽橋,心中感慨萬千,留下了“遙望中原萬里遙,南來喜見洛陽橋”的千古名句。這不僅是對洛陽橋美景的由衷讚美,更是對泉州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蘊的高度認同。至明代,思想家李贄更以“立如東西塔,臥似洛陽橋”的妙喻,將泉州的地標建築賦予了生動的精神內涵,塔之挺拔與橋之臥波,恰似泉州人民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象徵。
談及古今興衰變遷,洛陽橋無疑是最佳的見證者。它既是泉州人民“精神標桿”的具象體現,也是泉州歷史長河中忠實的記錄者。回溯歷史長河,宋代泉州百姓以眾籌之力,興建了眾多橋樑,其中洛陽橋以其雄壯的身姿、精湛的工藝而聞名遐邇。這些橋樑如同血脈,將沿海港口與內陸腹地緊密相連,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使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世界貿易的繁華之地。
洛陽橋,作為橋樑建築的佼佼者,不僅見證了泉州經濟的輝煌成就,更彰顯了泉州人民“渡人渡己”、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泉州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城市因海而興,海洋文化孕育了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獨特價值觀與生命觀。站在橋上,彷彿能穿越時空,聆聽到歷史的悠悠迴響,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堅韌與執著。
此外,洛陽橋畔還流傳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故事。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泉州,當地民眾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與倭寇展開了殊死搏鬥。特別是“十班公媽”的英勇事蹟,更是感人至深。他們為了保護家園,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最終將倭寇擊退。為了紀念這些抗倭英烈,泉州府衙在遇難處建起了“十班公媽”墓廟,並將每年農曆八月廿八日定為公祭日,以此緬懷先烈、傳承精神。這種眾志成城、不畏強敵的精神,世代傳承,讓泉州在抗日戰爭中成為了福建沿海唯一未被日寇侵佔的港口城市。
泉州,這座英雄薈萃的城市,自古以來就孕育了無數傑出的民族英雄,如俞大猷、鄭成功、施琅等。他們的光輝事蹟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銘記前人的犧牲與奮鬥精神,攜手並進,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不息。而洛陽橋,這座歷史的見證者與精神的豐碑,將永遠屹立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