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華:間諜指控助長反華情緒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16日 23:30
菲律濱近期針對中國相關機構與個人的間諜指控激增。鑒於事態嚴重性,當局亟需澄清並駁斥不實指控,以防社會陷入猜忌惡循環。
今年適逢菲中建交50週年,但慶祝氛圍被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蒙上陰影。針對菲律濱離岸博彩運營商員工、地方市長、留學生及中國公民的一系列間諜指控,不僅加劇了社會反華情緒,更令岌岌可危的馬尼拉與北京關係雪上加霜。儘管多數指控缺乏確鑿證據,卻已激化針對華社的長期偏見,助長對在菲中國公民與華裔菲人的普遍懷疑。若當局不能堅決澄清或證偽這些指控,菲律濱恐將陷入更嚴重的信任危機與社會分裂。
對中國間諜活動的擔憂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當時參議員理查德•吳頓質疑部分網絡博彩中國員工可能是潛在間諜。雖未公開確鑿證據,這種猜疑持續蔓延至2023-2024年,最終演變成多起引發媒體與公眾高度關注的重大指控。
2024年9月,班班社市長郭華萍因與網絡博彩運營商尊源科技的聯繫,其背景與國籍身份遭質疑,使緊張局勢升級。當跨國犯罪頭目佘智江在羈押期間指認郭為“中國代理人”時,爭議進一步發酵——郭對此強烈否認,但迄今官方未予證實。
懷疑目光甚至投向在菲中國留學生。2024年4月,眾議員約瑟夫•拉拉聲稱卡加延省4,600名中國留學生可能是北京安插的“潛伏人員”,儘管當地大學駁斥該說法,且官方數據顯示外籍學生人數遠低於此。這類未經證實的指控顯示,間諜疑慮已從網絡博彩從業者擴散至其他群體。
儘管這些間諜指控大多仍停留在捕風捉影的階段,但其對菲律濱華人社群造成的衝擊卻已實實在在顯現。
目前最具實質性的案例是2025年初中國公民鄧元清與兩名菲人因涉嫌在軍事設施周邊搜集敏感信息被捕。國調局聲稱鄧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但其畢業證書顯示並非如此。中國使館澄清此為身份誤認,菲國安官員則堅稱其為“休眠特工”,並指認其車內道路檢測設備實為偵察工具。
儘管多數間諜指控仍屬間接推斷,其對菲律濱華社的衝擊已不容忽視。這些指控喚醒了冷戰時期的族群猜忌——當時華裔常被懷疑懷有雙重忠誠。種族定性事件與騷擾行為頻現:執法部門被指針對華人聚居區加強盤查,社交媒體反華情緒顯著升溫。偏執心態甚至滲透日常生活:部分大學的中國研究生被當面詢問是否間諜,一名度假中的華裔菲人女性遭驅趕“滾回中國”。更令人憂心的是,近期一名14歲中國少年遭前網絡博彩僱員綁架並轉交中國犯罪集團的案件,加劇了針對華裔的犯罪恐懼。該名司機曾就職於某網絡博彩公司樞紐,後將男孩轉交給了一個中國犯罪集團。
此類認知的經濟後果已然顯現。曾高度依賴中國遊客的旅遊業遭受重創,入境人數從2019年的174萬銳減至2024年的30萬。馬尼拉的“菲華歷史博物館”往年農曆新年都會接待大批中國旅行團,2025年卻門可羅雀。伴隨對華不信任蔓延,中資關聯企業也面臨經營不確定性。
雪上加霜的是,參議員弗朗西斯•杜仁珍諾與國安會發言人喬納森•馬拉亞近期指控中國使館資助“網絡水軍”企圖影響5月中期選舉,依據是中國大使館2023年與當地公關公司就社交活動產生的資金往來。中國大使館否認指控並重申不干涉內政原則,但在充斥各類未經證實指控的氛圍中,此事再度加劇公眾不安。
這些發展引出一個關鍵問題:菲律濱政府應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猜疑鏈?調查外國間諜活動固然關乎國家利益,屬政府職權範疇,但當局更需劃清合理安全關切與政治操弄/無證據指控的界限。對於缺乏依據的指控,政府應主動澄清並在適當時予以駁斥。縱容不實傳言發酵只會助長種族定性常態化,加劇反華情緒。為防止社會進一步分裂,政府必須確保國家安全考量不被用作合理化偏見的借口——特別是針對已扎根菲律濱數代的華裔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