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周樹龍:智:開啟進步的鑰匙

2025年06月23日 00:0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6月23日 00:09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當《論語•子罕》以“不惑”詮釋“智”時,便為這一概念賦予了深邃而永恆的價值。智,宛如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了從蒙昧走向開化的漫漫征途,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個人成長的核心力量。

  智,於個人而言,是開啟自我提升與超越的密鑰。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傳播智慧,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便是因材施教,這便是“智”在個人成長中的生動體現。他深知每個弟子的性格、才能與志向各異,故而以智慧之眼洞察其特質,用智慧之語啟迪其心靈。顏回好學,孔子便以高深學問為引,助其深入探究學問的奧秘;子路勇猛,孔子則以“克己複禮”為訓,引導其收斂鋒芒,做到“不忿不啟,不悱不發”。在孔子的智慧引導下,弟子們各展其才,成為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這啟示我們,在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需以智為指引,認識自我、發掘潛能,方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智,於社會而言,是推動變革與進步的強大引擎。回溯歷史,商鞅變法便是智在社會變革中的典範之作。戰國時期,秦國積貧積弱,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社會矛盾尖銳。商鞅以其敏銳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決策力,推行一系列變法措施。廢除井田制,打破了貴族對土地的壟斷,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獎勵耕織,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些變革措施如同一劑猛藥,使秦國迅速崛起,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商鞅變法告訴我們,在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需以智為刃,破除舊有體制的束縛,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方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智,於國家而言,是增強綜合實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保障。東漢時期的張衡,以其卓越的科學智慧發明了地動儀。當時地震頻發,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張衡不畏艱難,深入研究地震的規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的發明,不僅體現了張衡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更彰顯了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與智慧的競爭。只有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以智慧推動科技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警惕“偽智”的氾濫。有些人打著智慧的旗號,行功利之實,追求短期的利益和表面的榮耀,而忽視了智慧的真正內涵和價值。這種“偽智”不僅無法推動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反而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智慧觀,追求真知、踐行真理,將智慧融入到實際行動中,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追求智慧之路困難重重,但只要堅定信念,以智為帆、以勇為槳,於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輝煌中書寫智慧篇章,定能破浪前行,駛向美好未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