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社會民生

东西问丨王娟:“双春闰二不上坟”的老话可信吗?

2023年04月06日 08:54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年04月06日 08:54

  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双春闰二不上坟”的老话可信吗?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王娟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国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赏春踏青、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中国人如何将这两种情绪巧妙融汇在一个节日里?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又如何走向海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怀念先人的节日并行不悖,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文化特征之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王娟,听她讲述不一样的清明,同样的追思。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人们一提起清明,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清明给人的印象就是悲伤吗?

  王娟:清明扫墓是对先人的怀念,给人留下悲伤的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古诗词的千古流传。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读来同样颇悲切。还有黄庭坚等很多文人也写过关于清明的诗,不少诗都有缅怀、思念的意境。

2023年4月1日,清明节临近,民众在广州银河公墓扫墓祭祖。陈楚红 摄

  其实,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郊外踏青和游戏才是主体,因此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女性也能参与,还带有求子、辟邪等寓意。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而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2022年4月3日,安徽淮北,游客在梨园骑行,赏花踏青。

  中新社记者: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

  王娟:除了踏青郊游,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蹴鞠、荡秋千、歌舞、聚餐、画卵等活动。放风筝大家都很熟悉,古时有风筝飞上天后,剪断风筝线一说,取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的兆头。

2022年4月4日清明假期,小朋友在云南昆明一公园广场放风筝。刘冉阳 摄

  荡秋千也由来已久。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清明”“寒食”期间“为秋千戏”的记载。唐末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

2017年3月29日,陕西华阴,民众荡秋千。崔正博 摄

  “画卵”则是在鸡蛋上绘漂亮的图画。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如今许多地方还有“送红蛋”的习俗,就是主人家生了小孩后,会准备很多鸡蛋,煮熟后染红送给别人,用来表示庆贺。

2017年4月1日,山东青岛,市民在清明节活动中学习画彩蛋。王海滨 摄

  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之时,临安民众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也印证了清明节有狂欢的性质。

  中新社记者:老话“双春闰二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今年有闰二月,清明不能上坟吗?

  王娟:古代并没有“闰二不上坟”的说法,可能在山东等个别地方有这种习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罕见的地方习俗被放大,这种说法才为很多人关注。由于阴阳历每隔三年左右要调整步伐,保证时间一致,就要有闰月。一般阴历习惯于把闰月放在上半年,是因为古人认为春夏比秋冬好过。这种说法起源可能是人们不想把隆重的祭祀弄两遍,倒没有祸事之说。

  中新社记者:清明如何从节气到节日的?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王娟: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其实最早清明只是作为二十四节气出现,取清爽明秀、春意盎然之意。由于二十四节气按照阴历计算,每年的时间不固定,清明和作为节日的寒食节、上巳节挨得很近,后来就逐渐把祭祀的寓意赋予清明。

  寒食节最早的意义是“禁火”,古人希望春天下雨,让农作物能茁壮生长。火克雨,所以古人希望通过“禁火”表达对雨水的祈盼。而寒食节时间较长,一直禁火对身体不好的人又不太合适,所以后来逐渐取消。

  民间有介子推与寒食节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逼曾割股啖君后隐居山林的贤臣介子推出山,下令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山中,悔恨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全国禁烟火、吃寒食,由此得名。其实这个典故是后人加上去的,传达的是忠诚事君、做好事不图回报等美德。

山西绵山介子推墓(介公墓)。史奎华 摄

  上巳节则与祭祀直接相关,取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就是“上巳”,后来固定在三月三这一天。上巳节与后来的清明节更相近,当时更多是在水边修禊,有祛病之意。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清明节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时间节点。

  中新社记者:清明跨越2500多年,流传至今对于中国人有哪些特殊的意义?这赋予了中华民族哪些性格特征?

  王娟:清明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的延续,是对祖先孝的体现,同时希望祖先保佑家族延续、后代绵延不断,这在中华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族谱、姓氏都是家族传承的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

2016年3月27日,来自四川各地的100多名文氏家族成员,齐聚成都双流太平镇小堰村文氏天祥祠堂,举行清明节宗亲大会。据文氏家谱记载:从江西迁往四川的文氏家族系南宋文天祥的后裔。如今,文氏家族后裔分散居住在丹棱、双流和简阳等地。刘忠俊 摄

  同时,春天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机和活力,也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们通常都认为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的,许多节日也禁忌颇多,但清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活泼奔放的一面。

  中新社记者:清明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也有很大影响,如日本盂兰盆节、韩国的寒食节、柬埔寨亡人节等。在祭祀祖先这件事上,中国和这些国家有哪些异同点?

  王娟:盂兰盆节起源于印度,后来从中国传到日本,带有佛教色彩,最早在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我们的中元节。后来日本采用新历后,盂兰盆节一般在阳历8月15日度过。日本保留了盂兰盆节的宗教色彩和仪式感,加入了世俗化的祭祀。

  韩国的寒食节来自中国,韩国人把寒食节与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寒食节这一天拜祭祖先、追思先人。寒食节传到韩国后,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

  柬埔寨亡人节是柬埔寨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亡人节跟清明节类似,主要是追思亡灵祭拜先人,但时间上有所不同,亡人节在每年的佛历10月1日至15日举行。

  无一例外,东南亚国家对先人的尊重都体现在节日中,并且这些节日受到重视,传承至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20年9月3日,柬埔寨金边,民众在寺庙内参加亡人节活动。TANG CHHIN SOTHY 摄

  中新社记者:东亚文化圈祭祖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祭祖有什么不同?比如德国有万灵节,墨西哥有亡灵节,刚果有扫墓节,祭祖为什么在全人类各个族群中都这么重要?

  王娟:西方很多国家的祭祖一般在秋冬,从10月底到11月初。万物凋零的季节怀念亲人,人们要在家里摆上水果、鲜花和食物,穿上骷髅样的衣服,召唤祖先的灵魂回家。中国人除了春节祭祖,一般不会把祭祀活动放在家里。中国的清明节在春天,我们到郊外去扫墓,摆上鲜花和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祭祀使用的菊花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菊花的祖籍是中国。在中国,被视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开在秋季,在历史上被中国人当作君子和隐士的象征,象征着一种气节和长寿。但是,菊花传到西方之后,因为是秋季绽放,所以西方人将菊花看作是死亡之花,用来祭奠死者。晚清时期,跟随西方的花语回到中国,菊花成为祭奠死者的花。如今,菊花在中国也代表追思和悼念。

  虽在仪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先人的追思是一样的,反映了东西方对生命的尊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保持着对先人的沟通和致意,这是人类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完)

2023年4月2日,广东江门,菊花正值收获上市季节,花农在田地里忙着采收菊花。关煜柔 摄

  受访者简介:

   王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民俗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长聘副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民俗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卷》《民俗理论教程》等十余部著作,《上巳节与三月三》《“清明”中的生命意识》等数十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及其他多个省部级课题,所讲授课程《民俗学》获评教育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推荐阅读